圍場縣志
時間:2013-01-15 16:36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莊以北三百余里有個遼闊的皇家獵場,低海拔處古樹參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區水草豐美、草原與森林交錯。那里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奔跑的鹿和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莊以北三百余里有個遼闊的皇家獵場,低海拔處古樹參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區水草豐美、草原與森林交錯。那里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奔跑的鹿和黃羊。秋分時節,皇家的圍獵隊伍于拂曉前出發了,頭戴鹿角帽,身披鹿皮衣,鴉雀無聲地單個走著,到了預定的地點后,吹響木制的哨子,模仿呦呦鹿鳴聲引誘鹿群入圍......,這就是當年木蘭圍場狩獵的情景。 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承德地區的北部,是康熙皇帝為了"綏藩習武"的目的,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設置的。今天的圍場縣因此得名。據《大清一統志》載,清代木蘭圍場"周一千三百余里,東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包括了今圍場縣全境、隆化縣北部,內蒙古赤峰縣西部以及克什克騰旗南部,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木蘭圍場地處冀北山地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燕山余脈與大興安嶺余脈的交接處。御道口-白水臺子一線以南為山地,低山與寬谷地交錯分布;該線以北地勢陡然升高,成為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勢起伏緩和、坦蕩無垠。以此線為界,以南和以北俗稱為壩下和壩上。大自然賦予了木蘭圍場獨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植被、不同類型的自然景......
三百多年前,承德避暑山莊以北三百余里有個遼闊的皇家獵場,低海拔處古樹參天,森林蔽日,高海拔地區水草豐美、草原與森林交錯。那里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奔跑的鹿和黃羊。秋分時節,皇家的圍獵隊伍于拂曉前出發了,頭戴鹿角帽,身披鹿皮衣,鴉雀無聲地單個走著,到了預定的地點后,吹響木制的哨子,模仿呦呦鹿鳴聲引誘鹿群入圍......,這就是當年木蘭圍場狩獵的情景。
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承德地區的北部,是康熙皇帝為了"綏藩習武"的目的,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設置的。今天的圍場縣因此得名。據《大清一統志》載,清代木蘭圍場"周一千三百余里,東西三百余里,南北二百余里,"包括了今圍場縣全境、隆化縣北部,內蒙古赤峰縣西部以及克什克騰旗南部,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木蘭圍場地處冀北山地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燕山余脈與大興安嶺余脈的交接處。御道口-白水臺子一線以南為山地,低山與寬谷地交錯分布;該線以北地勢陡然升高,成為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勢起伏緩和、坦蕩無垠。以此線為界,以南和以北俗稱為壩下和壩上。大自然賦予了木蘭圍場獨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植被、不同類型的自然景觀和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從壩下到壩上還可以感受到氣溫的驟然下降,以及植被類型和景觀的急變。
康乾盛世木蘭圍場的自然景觀
木蘭圍場地處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原始自然景觀分為兩個部分:壩下是落葉闊葉林為主的森林景觀。 落葉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的蒙古櫟、木犀科的水曲柳、椴樹科的椴、槭樹科的元寶楓、樺木科的白樺、黑樺、薔薇科的花楸和楊柳科的楊屬和柳屬的植物組成。林下的灌木種類也很豐富,如忍冬科的忍冬、莢蒾,虎耳草科的溲疏和山梅花等。每當秋季,楓葉流丹,層林盡染,風景如畫,正是狩獵的好季節。壩上是森林草原景觀,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分布著島狀的片林,形成森林、草原與濕地鑲嵌的格局。木蘭圍場這一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地帶,生態學上稱之為生態過渡帶。這里景觀富于變化,動植物種類豐富。多種多樣的生境適于各種野生動物棲息,地形條件也有利于進行狩獵活動。
康乾盛世的木蘭圍場,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嚴格,上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圍場事務,下設八旗營兵分為四十卡倫駐防守衛,并根據地形條件、動物分布情況劃分為七十二圍,輪流在各個小圍場進行狩獵活動。另外,每年一度的木蘭秋狝時間選在陽歷九、十月份舉行,避開了野生動物的繁殖期。這種管理制度非常科學,狩獵的強度也很有節制,充分體現了"于物戒取盡"、"留資歲歲仍"的指導思想,動物因此可以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正因為動物的棲息場所得到了保護,清代才能在這里維持長達140年共105次的行圍活動。到了1844年,法國傳教士俞克(R.E.HUC)路過木蘭圍場時見到的情景依然是"無數的鹿及獐在這廣闊的林苑中漫游,老虎、野豬、花豹以及野狼亦復不少"。因此,木蘭圍場堪稱我國當時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康熙、乾隆時期留下的大量詩文以及當時為數不多、能夠進入圍場的中外文人的紀實性文章都為木蘭圍場留下了可貴的記錄。更難得的是郎士寧等人的"木蘭圖"和其他宮廷畫師們關于木蘭秋狝的畫卷,都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自然景觀。在這些繪畫和文獻中描繪最多的樹木是油松、櫟類,以及其他落葉樹,如楓、柳、椴、榆、樺、楊等。山楊林、油松林主要分布在山地陰坡;半陰坡,陽坡則生長著櫟林或者稀疏的榆樹林;山脊上、陡崖畔散生著巨大的油松;河邊生長著茂密的柳灌叢。"幾樹濃清同樹赤",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松櫟林交錯地帶的秋景。
汪灝的《隨鑾紀恩》中有許多關于景觀的描述,壩下河谷景觀描述為"沿河小樹叢生成林",表明當時河谷中分布著柳林草甸,芳草如茵,清流湍急,動物成群,一派生機。如今在柳塘子溝一帶還可以看到類似的景觀。"穿松而登約十里直上層巔,立馬一望,天開地坼,千峰萬峰俱在足下"、"落葉松萬株成林,望之僅如一線",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隨著海拔升高,出現了落葉松林的情景。"沿嶺脊而東,百草連云,空曠無山,天與地接,草生積水,人馬時時行草澤中,不復知為峻嶺之巔",生動地記述了壩上低洼處的沼澤化草甸景觀。"葦花飄雪,淺深迥別、德勒蘇草(即芨芨草)盈路","或行勁草雜花中,縱轡逐一片黃云;或行蘆花荻塢中,揮鞭泛千重白浪",描述的則是洼地邊緣大面積的草甸景觀。
在秋狝的詩文畫卷中,以鹿為題材者最多。僅以康熙四十二年秋狝活動為例,共行圍26次,根據獵物統計各種動物的出現率,以鹿科動物最高(包括馬鹿、麋鹿、梅花鹿、狍、獐等),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東北虎,另外還有少量野豬、黑熊、金錢豹。這個統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木蘭圍場動物群的組成狀況。這些動物屬于典型的森林動物群,其他動物例如野山羊、黃羊、兔、地鼠、狼等代表森林草原或者草原動物群。
人為活動影響下的逆向演替
隨著清朝國力漸衰,清政府無力木蘭圍場,道光四年正月廢木蘭秋狝。從那時起,木蘭圍場就陸續開始被侵擾,不過當時仍被圍禁,照常守衛,禁止百姓墾種。同治二年(1863)是放圍墾荒之始,但基本限于圍場邊緣地區,主要圍場仍未開放;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由于連年戰禍,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問題,將無礙圍座者全部開禁,招民耕種,收取押荒銀兩,以解決財政匱乏之急。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戰事練兵處奏請開辦圍場屯墾事宜,"以拓利源而裕兵食"。八月十五日奉上諭:"開墾圍場各地籍籌軍餉,實為寓兵于民之善策,著派袁世凱認真督辦,所有該處地方事務并歸該督專轄,以一事權"。袁世凱奉旨派廣西太平思順道何昭然前往設"屯墾木植局",從此,這塊廣闊的皇家禁地全面開圍。這一次開圍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一年,圍場縣就新增鄉鎮居民點13處,占鄉鎮級居民點總數的26%,足見移民與墾地速度增加之快。
自圍場全面放墾以來,農業人口急劇增加,"近而關內,遠而山東之民,褓負子來,荷鍤云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圍場境內可耕種地差不多已經全部開墾,河谷地帶不必說,就連"三十度以上的傾斜地,也無可再耕"。據當時資料表明,民國二十三年(1934),圍場縣耕地已經達一百萬畝,接近現在的耕地數量。解放以后,農業人口繼續穩步增長,耕地面積尤其是坡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也更為巨大,終于導致壩下地區出現大面積的水土流失。低海拔地區原始的松櫟林自然景觀趨于破碎,在壩下,逐漸形成了樹枝狀耕作景觀與島狀的森林景觀互相交錯的復雜格局。
亂砍、濫伐和火燒使得森林植被急劇減少,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圍場縣內已經是童山濯濯,滿目瘡痍,除錐子山很小范圍以外,基本已經沒有森林存在。據估計,開圍前圍場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0%左右,到上世紀50年代,森林覆蓋率僅為7.6%。
壩上廣闊的草原也沒有逃脫被過度開墾的命運。御道口至多倫大河口一線以南大片沙質草原變成了農田;御道口牧場原本是典型的森林草原景觀,由于過牧和過墾,如今形成開墾的耕地、殘存的草原,與過度放牧引起的活化沙丘鑲嵌的格局;北部的紅山軍馬場因為過度放牧而大面積退化,適口性好的牧草減少,到處可見作為退化標志的狼毒。退化草原面積已占草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退化的草地和耕地,進一步受到風蝕沙化,這部分土地在衛星影像上呈現白色平行條帶結構。
由于圍場壩上地區地處渾善達克沙地的東緣,分布著大面積的固定沙丘和平緩的覆沙土地。這些自然形成的沙地,因植被覆蓋度高,多呈固定狀態。然而大量耕種或者過多牛羊的啃噬使得大量沙質土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前被草原和榆樹疏林覆蓋的固定沙丘變成了植被稀疏的半固定沙丘。在圍場流行一句話"一年黑、二年黃、三年白",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土地經歷三年耕種后薄薄的黑土層被翻開、風蝕、最后露出白色沙子的過程。
生態學家稱木蘭圍場的原始景觀經歷了一個經典的逆向生態演替過程,即由原始的森林景觀--天然次生林景觀--灌叢景觀--草叢景觀--農耕景觀。壩上則是經歷了森林草原景觀(固定沙地)--退化草原景觀(固定、半固定沙地)--沙地景觀(流動、半流動沙地)。這個逆向演替過程,在人為的干預下,在短短一百多年內就完成了,而自然恢復的過程卻是漫長的。
關注木蘭圍場明天的和諧
進入圍場,人們不難發現生態問題已經得到了重視。山坡上分布著成片的人工林或者殘留的天然次生林;曾經是狼毒遍地的紅山軍馬場如今已經是綠草如茵了。圍場內相繼設立了一些保護區,例如,紅松洼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區、賽罕壩國際級森林公園、木蘭圍場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御道口省級草原生態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占圍場總面積的10.13%。森林覆蓋率在上世紀90年代恢復到了約為25%。不過,這25%里面包括許多人工林。
但是,人們在慶幸生態恢復的同時也有憂慮。人工景觀正在逐漸替代自然景觀,木蘭圍場的面貌已經大為改觀。大面積種植單一優勢種的落葉純松林,使得原有的植物群落類型單一、結構簡化、區系成分趨于貧乏。而且人工林一般比天然林密度大,因此林下的灌木層和草本層的生長比較差。天然林下灌木的植物種類、高度、蓋度均高于人工落葉松林,草本層的生物多樣性和生長狀況也優于人工落葉松林。
每年旅游季節,大量的游人來到木蘭圍場有限的幾個被開發的景點。過多的踩踏使當地草被稀疏、草叢低矮,過度采摘野花、野菜,正在悄悄地破壞生物多樣性。人們渴望自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保護大自然必須從我做起。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必須加強環境立法和生態倫理教育。
清代的木蘭圍場,浩大的皇家獵場,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圍場縣,擔負著幾十萬人的生計。完全回到過去顯然是不可能了。然而大自然畢竟選擇了木蘭圍場,賦予它獨特的氣候和地貌特征。300年前這里的自然景觀有著攝人心魄的美,幾百年后的今天,如何取得人和自然的新的平衡成為一個一直被關注的話題。關注木蘭圍場,關注生態恢復中的問題,希望我們在厭倦了城市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觀時,能夠回到廣闊的木蘭圍場,在大自然的野性的懷抱中,使自己的心靈升華。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