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黿神廟歷史故事
時間:2016-04-08 08:36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據史料所載,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夏季,熱河省偽實業劣邵麟由商會長萬永和(字靄卿)、主任婁中一陪同,到湖蘇汰(即今湖泗汰)泡子觀光時,邵說:這里山水可觀,可嘆沒有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據史料所載,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夏季,熱河省偽實業劣邵麟由商會長萬永和(字靄卿)、主任婁中一陪同,到湖蘇汰(即今湖泗汰)泡子觀光時,邵說:“這里山水可觀,可嘆沒有陪襯,少花草樹木,廟宇亭臺”。而后,萬永和、婁中一兩人發起在紳商界募化捐款,不久在湖蘇汰溝里修了黿神廟一處,房子三間,沒有圍墻,只在正門上掛紅字“金龍譚”匾額一塊。從此,香客游人不斷。為了發展旅游業,圍場百姓,解囊捐資,于2001年8月,在原黿神廟舊址,重新修建了坐北朝南“神殿”兩座,分為前后兩殿。
前殿:仿古建房5間,房頂為綠色琉璃瓦,房之兩脊,建有金獅、玉麒麟、神龍等塑像。門額書有“黿神廟”三字。兩邊門楣書有楹聯一幅,上聯:“共仰黿神信眾紛臨修善”,下聯:“普施九有黎民樂慶升平”。橫批:“普照光神”。前殿后門楹聯上聯“扶持貧困多做善事不拜神總算真修道”,下聯:“圖人財產無惡不作來燒香也是假慈悲”。橫批:“回頭是岸”。
殿內:塑有“魚大將軍”、“靈寶天尊”、“哈蠣將軍”、“游龍神”之神像。
后殿:仿古建房5間,房瓦及兩背建筑與格式和前殿相同。門額書有“黿神殿”三字。門楣楹聯,上聯為:“日照 通靝 ”,下聯為:“月明 普乾坤”。橫批:“道法無邊”。殿內:塑有“白龍神”、“龍王爺”、“黿神”(左右各有一金童塑像)、“金蟾老祖”、“青龍”之神像。
前后兩殿及院內總面積為200平方米。周圍有1.8米高磚墻。在“黿神廟”的正前方,建有200平方米的水泥、磚石結構的平臺一處,高2米,供廟會期間,香客觀戲和觀光的地方。
為何在此建起黿神廟?相傳,在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大水泡。泡子里住著著黿神和獨角龍。神、龍顯靈,年年歲歲,保佑著黎民百姓平安。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也侵占了
圍場縣城。神、龍不滿日軍入侵中華。忽有一個冬天的傍晚,被稱作“金龍潭”的泡子里發生一聲巨響 ,巨大的冰塊崩了一地。當天夜里,人們看到泡子岸邊出現了燈籠火把的大隊人馬,向著遠方移去。民間稱其為“泡子搬家”。從此,黿神和金龍都搬遷到異地。新中國誕生后,遠去的黿神和金龍留戀故土,它們又回到了金龍譚。鄉民們為了圖個祥和、吉利,又在湖泗汰溝里的金龍潭處,修建了現今的黿神廟。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