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少數民族歷史及現狀
時間:2016-04-08 08:33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圍場是以滿族、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境內共有漢、滿、蒙古、回、朝鮮、苗、白、維吾爾、壯、侗、布依、瑤、黎、高山、土家、彝、藏、達斡爾、傣、土、哈尼、羌、鄂倫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圍場是以滿族、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境內共有漢、滿、蒙古、回、朝鮮、苗、白、維吾爾、壯、侗、布依、瑤、黎、高山、土家、彝、藏、達斡爾、傣、土、哈尼、羌、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哈薩克、普米、塔塔爾、塔吉克、基諾等30個民族。圍場這個民族大家庭,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個以滿族、蒙古族為主與漢族和其它 27個少數民族交錯聚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狀態。滿族集中分布在縣境西部和東南部地區。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回族居住在圍場鎮和楊家灣鄉海蘇灣村。其它10個少數民族雜散居于滿、蒙古、漢族之中。漢族遍布縣境各地。截止到2011年末,全縣有少數民族人口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8.1%,其中滿族250410人,占總人口的47.02%,蒙古族56037人,占總人口的10.5%,回族1907人,占總人口的0.4%,其他26個少數民族1050人,占總人口的0.2%。
1、滿族
1681年(康熙二十年)4月,清朝正式設置“木蘭圍場”。此后,圍場成為了皇帝“肄武綏番”、“習武綏遠”的戰略要地,并被劃為七十二圍,進行秋犭爾,頒布了“蒙古、民人不得濫入”的禁令。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清政府派滿族、蒙古族八旗兵沿圍駐守,總人數為101人,是最早來圍場的滿族人。后經過前后三起歷時48年共派駐進入圍場的滿族、蒙古族八旗兵880人。這些人都居住在圍場邊緣的營房或卡倫,以滿族人數居多,后來又增派官兵及一些滿族人來這里投親進入圍場。據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資料統計,圍場有滿族為3419人。可由于歷史因素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來圍居住的滿族、蒙古族人民怕受歧視,以各種方式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隨了居處的漢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滿族人口為17260人。1985年落實民族政策,歷經一年共為瞞報、錯登、新生和遷入的152936人恢復更正為滿族成份。至建自治縣前的1988年,全縣滿族人口達到187313人,成為了縣內主體民族之一。
2、蒙古族
據《史記》記載和出土的文物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圍場就有少數民族居住。在元、明兩朝,作為蒙古路、府和烏梁海游牧地,蒙古族人在這里居住,游牧生活達三四百年。清代前期建立了木蘭圍場之后,蒙古族群眾遷出圍場境內。直到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清朝派八旗兵護圍,蒙古族八旗兵員隨之進入圍場各營區,其中鑲白、正紅、鑲藍蒙古族人員相應多一些,這是蒙古族人從建皇圍后遷入圍場的開始,那時多是察哈爾蒙古人。后來隨著歷次開放圍荒,有掛地戶、租地戶及其它方式進入圍場的各族人很多,其中包括鄰近各旗蒙古族人來這里開荒種地,還有投親和官事來圍的。至1936年圍場有蒙古族154人。新中國成立后,蒙古族人口增長較快,但也有大部分人由于歷史的原因瞞報了自己的民族成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圍場有蒙古族3098人。1985年落實民族政策,為 41249 人恢復更正了蒙古族成份。至建自治縣前的1988年末,蒙古族人口已增至49200人,也成為了縣內主體民族之一。
3、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
歷史悠久的漢族,創建了燦爛的文明和瑰麗的文化,在祖國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至2011年末,現居住在我縣的漢族人口為22.35萬人,占總人口的41.97%。為縣內的主要民族。漢族進入圍場是清政府開放圍荒以后由外地陸續涌入的,主要是冀、魯等省逃荒戶來此種地、傭工;赤峰、青龍、凌源等周圍縣、旗的漢族富裕戶來此掛地;還有冀、晉、豫人來這里經商。縣內漢族人口大量增加,是從1905年至1908年,三年時間人口純增36475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漢族人。久居圍場的漢族人,遍布全縣各個鄉鎮,由于長期同縣內滿族、蒙古族人民雜居一起,共同生產和生活,加之滿漢、蒙古和漢族人民之間互相通婚,促進了民族間的互為融合,形成了具有滿、蒙古、漢等民族特點的圍場文化特征和生活習俗。
此外,縣內還有朝鮮、維吾爾等26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他們都是建國后因工作需要和婚姻關系來圍定居的。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