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見證滿清秋狝的歷史
時間:2016-04-08 08:41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壩上草原最近幾年成了熱點的旅游區,而在二百年前, 壩上草原 則是規模宏大的塞上皇家獵苑。當時的這片廣闊獵苑被統稱為木蘭圍場,主體位于現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壩上草原最近幾年成了熱點的旅游區,而在二百年前,
壩上草原則是規模宏大的塞上皇家獵苑。當時的這片廣闊獵苑被統稱為木蘭圍場,主體位于現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東西150多公里,南北100多公里,海拔多在1300米以上。壩上草原山川陡緩交錯、草原豐美廣袤,自然風光在這里構成了一幅綺麗的畫卷。 木蘭圍場的開辟 塞罕壩草原的大部原來是蒙古喀喇沁、翁牛特部的游牧地,后兩部族將這片土地獻給清廷(清末《圍場廳志》記載:“兩部所獻之山川約在伊遜河以東,為圍場全境之東半”),再加上西部原屬清廷的領地,構成了闊達一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北方獵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第三次北巡塞外時第一次遠上圍場巡獵,自此開辟了木蘭圍場。 自康熙開圍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138年間,共舉行了“木蘭秋狝”105次。“狝”音xian,就是行獵的意思。古代帝王四季行圍采獵分別叫做“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帝王秋狝也不是純粹地為行獵取樂,在古籍《國語》(相傳由春秋時左秋明所著)中就有“秋狝以治兵”的說法,所以“木蘭秋狝” 也稱木蘭習武,借以訓練八旗將士,成為清廷的定制。 木蘭圍場的命名的考證 木蘭圍場最初叫“興安”。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伴祖母第一次來到木蘭圍場,他自己寫下的紀事詩即題為《夏日奉太皇太后避暑興安》,隨后行獵圍場月余,曾寫下八首詩,題為《駐蹕興安八首》,而且在詩序中記述了圍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不過,這個“興安”僅是一種對
木蘭圍場的泛稱。 “木蘭”是從滿語“哨鹿”的發音衍生而來的,“哨鹿”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誘獵方法。狩獵時,獵人潛伏在草叢中,戴上假鹿頭,口中吹木制的長哨,吹出仿效鹿求偶時發出的“嗚嗚”聲,或者用樺皮做的“狍叫子”,吹出小狍的“唧唧”音,引誘鹿狍以便獵殺。“圍場”的滿語譯音為“輝罕”,所以如果完全用滿語譯音,就讀作“木蘭輝罕”了。 在清帝及文人的詩文中,也用“陰山”代稱木蘭圍場,因為塞罕壩在當時看來是陰山山脈向東延伸的一部分。壩上的云為您講述,比如在鈉蘭性德的18首“木蘭”詞中有:“誰道陰山路難行,風毛雨血萬人歡。”;“萬里陰山萬里沙,誰將綠鬢斗霜華?” 木蘭圍場的結局 清道光帝在即位前曾十二次隨架“木蘭秋狝”,即位之后因內憂外患,一次也沒有到圍場。晚清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清廷國庫空虛,大量流民出關墾荒,而承德、圍場的駐防旗兵缺餉少糧,清廷被迫實行開圍放墾,招墾所得的銀資一部分作軍餉,另一部分補了巨額戰爭賠款的缺口,從同治到光緒,皇家圍場一步步地變賣一空。一百多年的“木蘭秋狝”曾對于清廷的強兵固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衰敗和封建王朝的衰敗一樣,是大勢所趨。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