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統(tǒng)之戰(zhàn)烏蘭布統(tǒng)(亦音譯為烏蘭木通)是蒙古族語音意,漢譯為紅色壇子形狀的山峰,又稱紅壇子山,大紅山子。該區(qū)域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與蒙古高原接壤 處,地形開闊且多為土質
烏蘭布統(tǒng)之戰(zhàn)烏蘭布統(tǒng)(亦音譯為烏蘭木通)是蒙古族語音意,漢譯為紅色壇子形狀的山峰,又稱紅壇子山,大紅山子。該區(qū)域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與蒙古高原接壤 處,地形開闊且多為土質丘陵,僅此一紅褐色的玄武巖山峰,孤峰矗立,曠世極天,海拔1595米。峰東北,沙明如雪,白樺、紅柳似翠如丹。峰東南面是近1萬畝沼澤地。峰西南8公里處,為灤河發(fā)源地
新開泡子,其下游吐力根河川口北岸,有十二座連營(清軍防地)遺址。峰東4公里處為 一白沙地,相傳當年噶爾丹布駝城于此,至今仍沿用其名---駝城。(自《克什克騰旗志》)
300多年前,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清初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史稱烏蘭布統(tǒng)之戰(zhàn)。作戰(zhàn)雙方為康熙親自指揮的八旗勁旅同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博碩克圖汗噶爾丹的軍隊。此戰(zhàn)役雙方實際投入近10萬余炮兵、騎兵、步兵、藤牌兵等各兵種,也是清朝為鞏固疆域,維護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反對民族分裂的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役。
明末清初,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科爾沁部、漠北的蒙古喀爾喀部、漠西的厄魯特(瓦刺人)蒙古衛(wèi)拉特部三大部。漠南蒙古主要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及東北三省。漠北蒙古主要居住在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漠西蒙古主要居住在今新疆、青海、甘肅一帶。17世紀40-50年代,在清朝采取“聯(lián)蒙制漢”的政策下,三支蒙古部族相繼歸屬或臣服于清朝。17世紀70年代,漠西蒙古統(tǒng)治階級內部發(fā)生爭權斗爭,由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吞并了漠西蒙古厄魯特各部,建立準噶爾汗國,其勢力范圍達天山南北廣大地區(qū)。接著,噶爾丹暗中同沙皇俄國勾結,企圖統(tǒng)一漠南、漠北蒙古各部,進而奪取黃河以北地區(qū),欲同清朝隔河而治。1688年噶爾丹出兵漠北蒙古喀爾喀各部。喀爾喀各部很快戰(zhàn)敗,其首領哲布尊丹巴請求清庭制止噶爾丹的侵犯行徑。清朝政府安置其部族在科爾沁草原游牧,并責令噶爾丹歸還漠北蒙古牧地,停止戰(zhàn)爭。噶爾丹不但不聽從清廷的勸阻,反而不斷加強攻勢。此時的清朝政府已于1681年平定“三藩叛亂”,1683年收復臺灣,疆域內政治統(tǒng)治比較穩(wěn)固。同時又經(jīng)過1685、1686年的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迫使沙皇俄國政府同意經(jīng)談判解決中俄東段的邊界問題。1689年,雙方經(jīng)平等談判,清朝又以出讓尼布楚地區(qū)(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為代價同沙皇俄國政府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換取了沙皇俄國政府在清朝同噶爾丹兩方交戰(zhàn)時的中立態(tài)度。于是年輕的康熙皇帝力排眾議,決心徹底剿滅噶爾丹這個心腹之患,并在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春,噶爾丹率3萬騎兵,對外號稱10萬,以追擊喀爾喀、車臣汗等三部蒙古復仇為名,自克魯倫河南進,6月14日進抵今中蒙邊界。康熙皇帝一面命恭親王、安北大將軍常寧率10萬(號稱)右翼軍出喜峰口(今河北遷西縣境內)迎擊;一方面命裕親王、撫遠大將軍福全為主帥、皇子胤為副將率10萬(號稱)左翼軍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縣境內)進軍。同時對其它各部軍隊也作了相應作戰(zhàn)的部署。原計劃兩路大軍在東西烏珠穆旗一帶集結,尋找戰(zhàn)機,待噶爾深入清朝腹地后一舉剿滅。 農歷7月初,清右翼軍同噶爾丹軍在烏珠穆沁遭遇,清軍失利。根據(jù)噶爾丹軍的進軍態(tài)勢,康熙又命兩路大軍到赤峰克旗
賽罕壩(清朝木蘭圍場一部分)駐扎待命。福全率左翼軍(實際到達的兵力為41980人)在吐力根河(灤河的源頭---內蒙古自治區(qū)同河北省界河)岸邊今十二座連營居民組一帶扎營。據(jù)記載,清軍扎建駐軍大營40座。軍營連綿長60里,寬20里,首尾聯(lián)絡,屹立如山(今十二座連營遺址)。常寧率右翼軍南下,欲同左翼軍會合。在清廷和談的誘惑下,噶爾丹分兵兩路自克旗木石匣西(今克旗同興鎮(zhèn)境內)及克旗巴彥查干蘇木尾隨常寧右翼軍,長驅直入進入烏蘭布統(tǒng)地區(qū)。噶爾丹軍占據(jù)制高點---烏蘭布統(tǒng)為指揮部,并進行了相應的作戰(zhàn)部署。此地山林茂密,地勢開闊,峰東南是大片沼澤,易守難攻。康熙隨左翼軍御駕親征,于7月14日從北京出發(fā),7月23日到河北隆化,因患瘧疾只好在此地指揮作戰(zhàn)。此時,清廷調集的各路助攻部隊還沒有到達,康熙就命福全對噶爾丹先行羈留。于是,福全以先禮后兵為由,通知噶爾丹派出使節(jié),佯裝和談,以拖延時間,待助攻部隊到達后,一舉剿滅噶爾丹。 噶爾丹識破了清軍的用意,并隨時準備逃回老巢。鑒于此種情況,農歷八月初一清晨,清軍分左右兩翼大軍,攜帶防止敵人騎兵沖陣的軍械(鹿角),荷***實彈,從十二座連營起兵,向西北方向噶軍陣地列隊徐徐進軍,9點多鐘發(fā)起總攻。噶爾丹軍隊依山傍水,占據(jù)有利地形,并將萬余峰駱駝綁住四足臥地,背加箱垛,再蒙上用水澆透的氈子,沿烏蘭公河擺下了數(shù)十里長的“駝城”,形成堅固的戰(zhàn)斗堡壘。士兵從駝陣的間隙中,利用槍炮戈矛,阻擊清軍進攻。進擊中,清軍右翼軍被烏蘭公河河泥所阻,退回原駐軍地。中午,清軍左翼軍在內大臣佟國剛大將軍(康熙舅父)的率領下,攻到烏蘭布統(tǒng)峰下,下午2點多鐘,清軍又一次組織了猛烈的進攻,依然沒有攻破噶軍“駝城”陣 地。于是,清軍調集鐵心火炮5門,子母炮3門,八旗軍火器營1000人,漢軍火器營400人,藤牌兵2400人,集中炮火轟擊“駝城”,終于將“駝城”炸開一個缺口(相傳當年,佟國剛親自點燃兩噸多重的鐵心火炮,將烏蘭布統(tǒng)峰炸成兩座山。一半飛到西南角,現(xiàn)稱為小紅山子。另一半是烏蘭布統(tǒng)峰,現(xiàn)稱為大紅山子,兩座山遙遙相對。大炮后坐力在烏蘭布統(tǒng)峰下坐出了一個方圓三、四里的大水泡子)。清軍騎兵、步兵一齊沖入噶軍陣地。同時佟國剛之弟佟國維指揮的另一隊清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從側面橫擊,雙方短兵相接。霎時間,只見烏蘭布統(tǒng)峰下硝煙彌漫,尸骸橫飛,血流成河;但聽馬嘶人吼,***炮聲響徹山林,震耳欲聾,砍殺之聲不絕于耳。幾番廝殺,雙方軍隊傷亡都很大。內大臣佟國剛率左翼軍循河猛攻時,被噶軍鳥銃(也可能是沙皇俄國生產的滑膛槍---一種******槍)擊中,血染戰(zhàn)袍,歿于陣中。(為紀念佟國剛大將軍勇猛的作戰(zhàn)精神,人們把 烏蘭布統(tǒng)峰下的大水泡子稱之為將軍泡子,并一直流傳至今。)天近黃昏,清軍一是不知噶軍虛實(號稱10萬),再是恐夜間進軍路線不熟,誤入敵陣,加之內大臣佟國剛戰(zhàn)死,所以清軍雖小勝而未乘勝圍剿。日落,清軍鳴金收兵。
八月初二,福全再次整兵,集中炮火,遙轟山林并拼死攻山。噶軍據(jù)險向清軍猛烈開火,勢如誓死堅守,致使清軍進攻毫無進展。另傳噶爾丹已戰(zhàn)死,于是清軍收兵暫息,待北京、科爾沁諸軍到達后,再齊頭夾擊。而噶爾丹也擔心被清軍長久圍攻,兵馬糧草不濟,不攻自敗,意欲早圖脫身之計,于是雙方又假意進行和談。
八月初四,西藏******喇嘛派往噶爾丹部的隨軍特使喇嘛濟隆呼圖克圖率弟子70余人給福全送來了噶爾丹的降書,并說:噶爾丹已在威靈佛前稽首發(fā)誓,此后再也不敢侵犯喀爾喀各部,若有違反,當由威靈佛懲罰。福全誤中其緩兵之計,令各部隊不準進擊。噶爾丹 在遞降書的同時就率部徐徐從西拉沐淪河載水而下,橫渡大磧山(現(xiàn)大黑山----今克旗浩來呼熱、紅山子鄉(xiāng)、經(jīng)棚鎮(zhèn)界山),退到今克旗達來諾日鎮(zhèn)的崗更諾爾后,撤回科布多(今蒙古共和國國吉爾嘎朗圖)。為阻擊清軍追擊,所過之地全部放火燒荒。當福全將噶爾丹的降書轉奏康熙,康熙急令福全決不能輕信狡詐且反復無常的噶爾丹之言,必須 嚴陣以待,并急速進軍圍剿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噶爾丹在逃回科布多途中遇上了荒災和瘟疫,部眾及牲畜損失近三分之二,噶爾丹部遭到重創(chuàng)。因喪去戰(zhàn)機,沒有徹底剿滅噶爾丹,回京后,福全等大臣均遭到貶罰。
為徹底剿滅噶爾丹部,康熙又于1696年再次親征,并組織了昭莫多(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南宗莫德)戰(zhàn)役,噶爾丹部主力被清軍擊潰,部眾叛離,勢力不斷削弱,難以威脅清廷的統(tǒng)治。1697年初,康熙再一次渡黃河親征。噶爾丹也因長年征戰(zhàn)、積勞成疾、內外交困于1697年3月病死科布多,終年54歲。此后,清朝又經(jīng)過近60年的政治、軍事斗爭才將準噶爾部封建主長達70年的叛亂******下去,到 18 世紀70年代,才鞏固了對天山北路的統(tǒng)治。
原創(chuàng)文章如轉載,請注明:轉載自壩上的云戶外俱樂部【bashangdeyun.com】
本文原始鏈接地址:
http://m.njmei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