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木蘭圍場是一個歷史概念,并不是單只某一地,地理位置包括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自治縣中心區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烏蘭布統的紅山軍馬場,我們現在常說的要去木蘭圍場壩上,實際就是: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北京軍區紅山軍馬場(烏蘭布統草原),一條河又把木蘭圍場分為河北省和內蒙古兩部分,其中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隸屬于河北管轄區域,北京軍區紅山軍馬場(烏蘭布統草原)隸屬于內蒙古管轄。
景區名稱: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所屬景區: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木蘭圍場河北段);
門票價格: 150元/人(御道口、塞罕壩、紅松洼一票通150元/人)
所在位置:御道口牧場的東側,圍場縣城北側,目前有兩條可以前往,其一是走起棋盤山方向,但山路較多;其二是走御道口方向直行可以抵達;
路況情況:柏油路+土路,轎車可自由出入;
景區介紹:
被稱之為“中國綠色明珠”和“華北綠寶石”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河北承德圍場
壩上地區,北與內蒙古烏蘭布通草原接壤,塞罕壩是蒙漢混合語古語被譯為"塞罕達巴罕色欽",意思是美麗的高嶺!
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后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云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1962年林業部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基礎上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1968年歸河北省管理,現為省林業局直屬單位)自此塞罕壩定名。至今,塞罕壩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用了四十八年的時間、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萬頃林海,加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滿蒙民族風情,形成了國家一級旅游資源,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和人間奇跡。1993年5月經原林業部批準,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42.6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8%,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風景資源豐富,景觀獨具特色,被贊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攝影家的天堂”。以其四季旅游開放特色吸引眾多游客,春季,踏青植樹游,盛夏,避暑休閑游,金秋,金色彩摘游,隆冬,滑雪守獵游。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斗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狝”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狝”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據歷史記載,木蘭圍場作為塞外的皇家獵苑,自康熙二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間,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共舉行木蘭秋狝105次,在塞罕壩留下了亮兵臺、
將軍泡子、十二座聯營、塞北佛石廟、乾隆殪虎洞、翠花宮、扣墾墳等歷史遺跡和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春季的塞罕壩冰消雪融,一片新綠;夏季的塞罕壩是一塊萬頃綠毯,繡滿鮮花綠樹,猶如天然織就的壯錦;秋季的塞罕壩藍天白云、湖光山色,層林盡染,色彩斑斕;冬季的塞罕冰封雪飄、銀裝素裹,雪映青松、走獸藏林,更有無窮韻味。
塞罕壩空氣清新,氣候涼爽,盛夏溫度平均在25,最高不過30℃,公園內野生動物繁多,有獐、狍、鹿、狼、野豬、狐、豹、野兔、禽雞等和各種鳥類,盛產蘑菇、蕨菜等珍貴的天然綠色食品。塞罕壩森林公園是觀林海、踏草原、避酷暑、回自然難得的勝地!
原創文章如轉載,請注明:轉載自壩上的云戶外俱樂部【bashangdeyun.com】
本文原始鏈接地址:
http://m.njmeiyin.com

棋塞門

棋塞門

紅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