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統,這是一片見證過太多往事的熱土,這是一片歷史文化悠久的草原;歷史在這里轉折,世界隨這里更替,那些驚天動地的故事和神話,化成了取之不盡的養分,孕育著這片寬廣
烏蘭布統,這是一片見證過太多往事的熱土,這是一片歷史文化悠久的草原;歷史在這里轉折,世界隨這里更替,那些驚天動地的故事和神話,化成了取之不盡的養分,孕育著這片寬廣的綠海。今天的烏蘭布統旅游開發區還保留著歷史文化遺址有古戰場、將軍泡子、十二座連營、佟國綱墓等等,似乎還要將往事一一訴說。所謂烏蘭布統古戰場,就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親征準格爾部落首領噶爾丹的古戰場。噶爾丹是清朝初期,游牧于新疆伊犁地區的準噶爾部首領。滿清初期,沙俄圖謀不軌,意欲勾結游牧于新疆伊犁地區的準噶爾部發動對滿清政府的戰爭,但首領僧格明白事理,也看得清形式,不愿意發動無端的戰事來禍國殃民,所以多次堅決回絕了沙俄“軍事聯盟”的請求,但是,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噶爾丹殺死他的哥哥僧格和侄子,自立為準噶爾汗。從此,噶爾丹一反父兄反對沙俄的正義立場,為實現割據一方的狂妄野心,他從康熙十三年到二十二年十年間,幾乎每年都派人與俄國勾結,陰謀訂立軍事同盟,大肆進行叛國活動。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竟率軍攻入喀爾喀蒙古。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派人命令噶爾丹罷兵,并責其交出喀爾喀地方。噶爾丹拒不聽命,陽奉陰違;二十九年又以追擊喀爾喀為名,率大軍進入內蒙的烏珠穆沁境內,并深入到烏蘭布通(今赤峰一帶),嚴重威脅著京師的安全。
面對這種形勢,康熙認為:“噶爾丹勢熾,其志不在小。”為維護國家統一,1689年“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詔親征。”這一仗,左翼出古北口,右翼出喜峰口,八月大戰于烏蘭布統,據史書記載,為迎戰康熙,噶爾丹“縛駝結陣以待”,其場面十分壯觀:賊騎數萬陣山下,依林阻水,以萬駝縛足臥地,背加箱垛,蒙以濕毯,環列為柵。士卒于垛隙,發矢銃,備鉤距,謂之駝城。我師隔河而陣,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聲震天地,自晡至暮,駝斃于炮,頹且仆,陣斷為二。步騎爭先陷陣,左翼兵又繞山橫擊,遂破其壘。 清軍以猛烈炮火轟擊駝陣,激戰半日,駝陣終被轟開,血流成河。噶爾丹大敗而歸,退兵躲進山林,據險堅守。當日深夜,康熙命國舅、內大臣佟國綱,率清軍左翼循河繞山腰而上,再次大敗噶爾丹軍;右翼被沼澤河崖阻攔,退回原地。次日續戰,雙方死傷無數。將士之血染紅峰下水泊,佟國綱也于湖邊“奮勇督兵進擊,中鳥槍,沒於陣”。該湖從此被稱作“將軍泡子”。康熙厚葬佟國綱于湖邊,也就是現在的“佟國綱墓”。此戰噶爾丹大敗而歸,卻野心未泯,六年之后(公元1695年),噶爾丹又率騎兵三萬,進入巴顏烏蘭,康熙再次親征,浩浩蕩蕩的大軍一到,令噶爾丹驚恐不已,便連夜拔營逃走。再過二年,康熙再度派軍深入噶爾丹腹地,窮兵黷武的噶爾丹早已不得人心,眾叛親離,窮途末路時他“欲北投鄂羅斯,而鄂羅斯拒不受”。“噶爾丹進退無地,不知所為計,”只好服毒自殺,又有野史說在逃亡中突然病死于布顏圖河畔。至此,歷時8年之久的遠征之后,清朝終于獲得征服蒙古最后一個部族的初步勝利。 烏蘭布統大戰之后,與康熙親征噶爾丹有關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在民間不絕于耳,如熙水泉、“攪泉祈雨”、塞旱廟等等流傳至今仍舊膾炙人口。時間過去幾百年了,但是,據說要是細細尋訪山上滄桑破敗的當年“十二座連營”舊址,仍可撿到銹跡斑斑的箭頭…
原創文章如轉載,請注明:轉載自壩上的云戶外俱樂部【bashangdeyun.com】
本文原始鏈接地址:
http://m.njmei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