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北部與內蒙古交界處,清代曾有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獵苑,這就是著名的“木蘭圍場”。據史料記載,當時木蘭圍場面積約有1.2萬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
在河北省北部與內蒙古交界處,清代曾有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獵苑,這就是著名的“
木蘭圍場”。據史料記載,當時木蘭圍場面積約有1.2萬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全部及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多倫縣、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部分地方。
1677年(康熙十六年)9月,清圣祖玄燁康熙皇帝巡視塞外,至哈拉和屯(今寧城縣南黑城)。喀喇沁郡王扎什及鎮國公烏特巴拉前往朝見。康熙命其“以一千五百名兵來向導”。并賜弓矢、冠服、靴帶等物。康熙在烏拉岱大宴王公。席間,喀喇沁郡王扎什及、敖漢、翁牛特郡王等一起,向康熙奉獻土地,以作皇家行圍之用。
1681年(康熙二十年)4月,康熙第二次出巡口外,這次是為設置圍場,實地勘測劃界。4月7日,偕滿漢大臣和八旗勁旅出喜峰口,經寬城進入喀喇沁旗。會合蒙古各盟旗的王公中貴族以及喀喇沁旗3000名蒙古騎兵,長驅北上,過了錫爾哈河(今喀喇沁旗錫泊河)、陰河,一路行圍,登上蒙古高原東南角——塞罕壩。這時正是初春時節,君臣一行看到剛剛吐出新葉的松樹,松濤萬頃,翠綠一片,映山紅雜生林中,紅斑點點。由壩下“穿松林而登,約十里直上原巔,立馬一望,天開地坼,千峰萬峰俱在足下”“人行飛鳥上,馬踏亂云中”。在這一望無際的高原上,林海莽莽,飛禽走獸出沒其中,只見鷹擊長空,狍馳原野,鹿鳴翠谷,虎嘯山林。所到之處,河流湖泊,星羅棋布,群鳧嬉戲,魚躍水歡,真是世所罕見的天然良苑。這雄渾壯美的景色使剛剛取得平定“三藩之亂”勝利的康熙皇帝心曠神怡,稱贊不已。當即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主動敬獻牧場建皇家獵苑”名義,又將克什克騰旗塞罕壩(塞罕壩,蒙語為“塞堪達巴罕”,意為“美麗的高原”)南部大面積的牧場劃進木蘭圍場。于是就有了“敬獻牧場,肇開靈囿,歲行秋狝”。克什克騰旗向康熙獻地后,旗扎薩克府幕帳北遷潢河之源。
木蘭圍場的命名,來自一種古老的誘獵方式。”木蘭”系滿語,漢語“哨鹿”之意 ,即獵人戴上假鹿頭,用木制的長哨仿效吹出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雌鹿出現,以便圍獵。圍場,就是行圍打獵的場所。木蘭圍場建立后,清廷幾乎每年秋季都在這里進行大規模的圍獵習武活動,被稱為“木蘭秋狝”。“秋狝”就是秋天狩獵。當時清朝把它列入國家典制,所以也稱為“秋狝大典”。
康熙在位時,每年都要組織“秋狝大典”,親自參加行圍狩獵。他在《賦得帳殿郁崔嵬》詩中是這樣描述木蘭圍場風光和狩獵盛況的:茂林葉未黃,賓雁始成行。后隊分山出,前旌越嶺揚。鹿鳴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宮近,風高暑氣藏。木蘭圍場存在了230年,經歷了興盛、衰落、廢止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清王朝的盛衰而結束。《克什克騰蒙古史—韓秀民編寫》
木蘭圍場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一是建立木蘭圍場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訓練措施。木蘭圍場建立后,通過舉行木蘭秋狝使滿族“國語騎射”的國策得以貫徹,隊伍得以鍛煉,軍事素質得到加強,戰斗力有所提高。二是通過木蘭秋狝活動加強了與蒙古,唯吾爾等各民族統治階級之間的聯盟,從而鞏固國家的統一。三是建立木蘭圍場是清朝采取積極邊防政策的一環,對加強北部邊防,遏制沙俄侵略北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熙皇帝選擇這里作皇家獵場其目的是:首先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控蒙古(指今外蒙古),南拱京師(今北京),東通盛京(今沈陽),西臨察哈爾(今張家口),地處漠南蒙古諸部之中,它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喀爾喀蒙古,東北黑龍江的重要通道。康熙皇帝在這里可以就近接見、宴請、賞賜少數的民族王公貴族。其次,木蘭圍場自然條件好,它地處蒙古高原、燕山余脈和大興安嶺余脈的匯合處,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地域廣闊適合大規模行圍打獵。第三,這里氣候涼爽適合避暑。第四,木蘭圍場地形復雜有高山、峽谷、丘陵、草原等,為訓練八旗軍隊騎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和場地。康熙和乾隆兩朝出現了清史上的 “康乾盛世 ”局面。 這局面的形成,與“木蘭秋狝”活動直接有關。嘉慶以后秋狝漸廢,清朝江山日漸衰敗。當然,其原因是復雜的,但不能說與清末停止木蘭秋狝毫無關系。木蘭圍場建立后,無特殊情況皇帝每年都要舉行北巡秋狝,漸次成為定制,有一定的規制和儀陣:
1、祭天:駕引前一日,遣官以秋狝虔告奉先殿祭天奉祖。
2、起駕:皇帝戎裝騎馬,士衛引駕,“翊衛諸臣前引后扈,百官采服跪送”出宮。
3、行宮:秋狝隊伍浩大,幾千、1萬、2萬不等,加上圍場蒙古各部守候隨圍人等,最多達到3萬人。從京師至圍場沿途按里程、地勢設立行宮,供皇帝飲茶、打尖、宿住、辦公使用。康熙年間,行宮總數19處,乾隆年間增至29處,嘉慶年間增至31處,其中關內9處,關外22處。
4、入圍:入圍有東、西兩個崖口,過波羅河屯西北行經隆化縣牛錄鄉到阿穆呼朗圖(今步古溝)即是卜占崖口,俗稱西崖口。從波羅河村北行經唐三營到隆化縣與圍場縣接界處石片子村即是東崖口。
5、行營:入圍后即選擇適中位置,相度地勢,搭設行營。乾隆二十年,制定了行營規制:“行營之制,內方外園。中建黃幔城,外加網城,結繩為之,設邊帳百七十有五為內城,啟旌門之,每門植纛二。東鑲黃、西正黃、南正白。外設邊帳二百五十有四,為外城。啟旌門四,每門植纛二,東鑲白,西鑲紅,南以正蘭、鑲蘭分日植之,北正紅。外圍設宿衛警蹕,各帳皆以八旗護軍官校環衛焉”。外城正南,為皇帝擬發諭旨的軍機處,負責城防的提督衙門、管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以及兵、刑、禮、工、吏、戶六部營帳,東、西、北為隨班八旗各部。秋狝行營外圓內方,層層設防,戒備森嚴,行營所駐各部職能俱全,實際是清延中央機關的一個縮影。
6、試圍:選定川谷先小范圍試獵。
7、布圍:范圍一二十里,三四十里不等。視度山川大小遠近撒圍,此時圍而不合,與此同時,正白、正紅旗為左右兩翼,黃旗指揮,藍旗為兩翼前哨入圍。接著,布圍隊伍軍旗招動,吶喊鳴金,壓山而下,縮小包圍圈,獸物圍中狂奔。待人并肩、馬并耳時謂合圍,此時獸只群集,布圍即成。
8、請圍:布圍畢,黃旗指揮官發出號令,全軍脫帽、舉鞭、束馬,高呼圍畢。指揮官執旗疾馳看城,禮畢,高呼“圍畢,請皇上獵”。皇帝出看城行圍。
9、觀圍:皇帝出獵,各班近衛選練尾隨,牽狗、駕鷹、遞箭、護衛。若大個圍子,若多只野獸,任人信馬馳獵。皇帝獵后歸看城陪皇太后觀圍。
10、罷圍:皇上觀圍臨末,執事為未獲獸物請命,先其留生繁衍,收兵罷圍。遂分班“陳牲數獲”請賞,或就地點起篝火分麾下炙,或回行營夜酒,市肆,次日另起一圍。
11、馳獵:皇帝獵罷,一聲令下,皇子皇孫,各部大臣,蒙古王公,八旗各營及從全國各地派來的射手圍內馳騁,各顯身手。只見矢上弦,劍出鞘,戰馬嘯嘯,旌旗獵獵,身飛逐走,左右是宜,但聽中軍號響收獵。
12、聚殲:即四面轉合,八旗各營所選射手,但聽令下,萬箭齊發,步步為營,直至全殲,數獲請賞。
13、追殺:即四面圍合,先將獸群從一頭壓向另一頭,然后放開一個口子,兩廂擊鼓助威,不得發射,各班選手從后追殺,不得放牲,直至全殲。
14、阻截:與追殺反之,即三面合圍,馬隊從一頭順走廊轟趕,迎面設若干道甲兵堵截殺射。
無論哪種形式,如遇虎、熊,須馳報看城,唯皇帝取之。
行圍一般20天左右。期滿,隨圍全體扈從舉行盛大慶功典。先由蒙古卓索圖盟,昭烏達盟盟長宴請皇上謝恩,其余陪酒。后由皇帝賜宴犒賞三軍及蒙古王公。席間有蒙古大樂隊,舞***,雜耍助興。慶功期間,還要舉行兒童騎駒表演和賽馬、套馬、射箭、摔跤等比賽活動。最后以閱兵宣告本屆秋狝禮成。皇帝回熱河休整數日返京,蒙古王公也各回所屬。
原創文章如轉載,請注明:轉載自壩上的云戶外俱樂部【bashangdeyun.com】
本文原始鏈接地址:
http://m.njmei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