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秋狝大典
時間:2013-01-21 15:21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即八旗士兵頭戴鹿角,身披鹿皮,口吹木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出雌鹿進行獵殺的意思。圍場,就是行圍打獵的場所。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即八旗士兵頭戴鹿角,身披鹿皮,口吹木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出雌鹿進行獵殺的意思。圍場,就是行圍打獵的場所。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為鍛煉八旗軍隊、安撫邊疆,選中木蘭圍場這塊地方,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獻伊遜河東岸牧場”的名義,伊遜河西岸原為皇家所有,設置了“木蘭圍場”。據史料記載當年木蘭圍場有一萬多平方公里,它包括現在圍場縣全境、隆化縣、豐寧縣和內蒙多倫、克什克騰旗部分。它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22公里。木蘭圍場設立之初,根據圍獵及訓練軍隊需要,在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里依照山的走向和動物分布情況,共劃分為67圍,后來又在原有67圍基礎上增加5圍達到72圍,因此人們習慣稱木蘭圍場72圍。
整個木蘭圍場圍與圍之間以木柵欄或在溝口植柳,俗稱“柳條邊”為界。木蘭圍場境內設立八處營房,營房是八旗官兵管理圍場的常駐地。以北部鑲黃、正黃旗為中心,向兩翼延伸即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以此分別守護木蘭圍場四周各隘口,木蘭圍場的八處營房每旗一處營房,分屬八旗管轄。鑲黃、正黃、正白旗歸皇帝統領稱為上三旗。滿族人以北為正為大,上三旗駐扎在正北和東北。正藍、鑲藍、正紅、鑲紅、鑲白分別為王公統領,被稱為下五旗。每個營房各轄5個卡倫??▊悾ㄗⅲ含F在圍場縣有藍旗卡倫鄉)是滿語,“哨所”之意,卡倫下邊還有固定的巡邏隊——撥(注:現在圍場縣有新撥鄉)。“撥”是滿語,漢譯為“領隊”的意思,八旗軍隊中的低級軍官名稱。這些駐兵按分工分地輪換對圍場巡邏檢查,絕對禁止一般平民進入這個皇家禁地。
康熙皇帝選擇這里作皇家獵場其目的是:首先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控蒙古(指今內外蒙古),南拱京師(今北京),東通盛京(今沈陽),西臨察哈爾(今張家口),地處漠南蒙古諸部之中,它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喀爾喀蒙古,東北黑龍江的重要通道??滴趸实墼谶@里可以就近接見、宴請、賞賜少數的民族王公貴族。其次,木蘭圍場自然條件好,它地處蒙古高原、燕山余脈和大興安嶺余脈的匯合處,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地域廣闊適合大規模行圍打獵。第三,這里氣候涼爽適合避暑。第四,木蘭圍場地形復雜有高山、峽谷、丘陵、草原等,為訓練八旗軍隊騎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和場地。
據嘉慶皇帝《木蘭記》碑記載,“圍場舊為契丹、蒙古喀爾沁、翁牛特部落等民族的游牧之處,周環千余里。北峙興安大嶺,萬靈萃集,高接上穹。群山分干,眾壑朝宗。物產富饒。牲畜藩藩育。”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名苑。
初期木蘭秋狝的規模相當宏大,康熙二十二年(1683)規定,每年行圍“派兵一萬二千名,分為三班,一次獵撥兵四千”,并令宗室及各部院官員隨行。分班隨圍的還有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
木蘭秋狝一般于每年農歷八月舉行。木蘭秋狝是清廷一件大事,有一套嚴格、周密、細致的規定和程序。每次活動規模都相當宏大而隆重,一般清廷于每年正月公布秋狝巡幸計劃,此后,各王公和部院府寺的官員,都要積極申報請旨,表示愿意吃苦扈駕,以示忠心。
清帝于五月或七月從北京啟程,出發前一天,皇帝派遣皇子及扈從的大臣祭告奉先殿,向列祖列宗表示不忘“國語騎射”(國語指滿語)的家法,同時也請祖宗保佑。第二天清晨出征,要舉行盛大出征儀式,皇帝和隨從的文武官員身著戎裝征衣,披弓掛箭,陳設大駕鹵薄(儀仗隊)出宮,留守的王公大臣穿上朝服跪送皇帝出城。由一萬二千名八旗官兵組成的秋狝大軍浩浩蕩蕩,威武雄壯。隊伍最前面是樂隊,樂隊走邊演奏《行幸樂》。其后是儀仗隊,由數百人組成,各種御仗、旗、纛、傘、扇、武器交相輝映,皇帝一身戎裝,騎在馬上,神采奕奕,威風凜凜。御前侍衛、護衛禁兵、王公大臣緊隨其后。前鋒營、健銳營、神機營、虎槍營等八旗親兵在黃、白、紅、藍等八色旗幟統領下,整齊有序地前行。威武雄壯的儀衛,充分顯示了皇帝的威嚴和國家的強盛。
木蘭秋狝的隊伍出古北口后,沿線經由巴克什營、兩間房、常山峪、王家營、喀喇河屯、熱河(避暑山莊)、釣魚臺、黃土坎、中關、什巴爾汰、波羅河屯、張三營、濟哈爾朗圖、阿穆呼朗圖等十多處行宮,供清帝途中小憩、食宿。這十余座行宮中以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規模最大。
行圍前,皇帝先駐蹕熱河行宮。此時御行營護軍先頭到達圍場,先選好御營地形,而后建御營即帳幕。所有入圍人員都住在帳幕,設行營卡座,各按次序排列,整個御營外圓內方,皇帝住在中間的黃幔城。黃幔城外面是用黃色繩結網構成的網城。再外邊設連帳175座,稱內城;外城設連帳254座。外城的周圍有衛帳9個,內閣六部、都察院、提督衙門等機構就設置在這里。最外圍是蒙古等諸王公營帳。八旗兵按八旗固定順序分左右兩翼,駐扎在御營周邊。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一座御營簡直就是一個由帳篷組成的城市,也成了清王朝的臨時中央政府。
皇帝在承德避暑及木蘭秋狝期間照常看全國各地奏折,內閣六部、都察院、提督衙門等機構組成臨時中央政府,各職能機關同樣辦理所屬事物,向全國發布政令,但在發出的公文上必須加蓋“行在”二字的戳記。
御營安頓好了,就該行圍打獵了,當年木蘭秋狝的行圍過程分為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四個步驟。
布圍,五更天由管圍大臣統領科爾沁王公帶領布圍的1250名蒙古騎兵和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巴林、敖漢諸部提供的1908名圍甲兵、虎槍手、向導及八旗軍隊等分頭布圍。八旗官兵不論打仗還是圍獵都要按八旗固定次序方位展開,即以黃旗為核心,分兩翼以紅旗和白旗延伸圍攏,藍旗為兩翼前哨,兩翼都要服從黃旗指揮。由遠而近繞圍場而布圍,兩翼前各數騎擁纛飛馳。兩翼布圍隊伍軍旗搖動,吶喊鳴金,壓山而下,前哨進,后隊依次而發,依山川大小、道路遠近,最后形成十五公里、二十五公里以及三四十公里的人并肩、馬并身的地步,嚴嚴實實的形如鐵桶一般的包圍圈。
觀圍,皇帝觀圍分獵前觀圍和獵后觀圍,合圍后由管圍大臣到皇帝居住的黃幔城請圍,也稱待圍。請皇帝觀圍,皇帝在護從大臣和侍衛的簇擁下從行營來到看城,登上看城觀看,這時黃旗指揮官發出號令,全軍脫帽、舉鞭、束馬,高呼“瑪喇哈(意為圍畢)”?;实垡灰磭C隊形是否整齊,相當于檢閱隊伍。二要看圍內野獸多少,如果圍的過多,就命令合圍士兵開一個口子,放出部分野獸待以后繁殖。然后指揮官執旗疾馳看城,禮畢,高呼“圍畢,請皇上獵”。
行圍,行圍分為馳獵(注:馳獵又分為皇帝馳獵和皇子、皇孫、大臣、王公、及八旗將士馳獵)、追擊、阻截、聚殲等幾個步驟,皇帝出看城,佩橐鞬 ,具弓矢,憑高立馬,環視,舉鞭?;实鄢霁C時各班近衛尾隨其后,有牽狗的、有的駕鷹、有遞箭的、有的專職護衛皇帝的安全。猛獸如果負傷逃跑,皇帝則命令一兩個侍衛追殺,偌大個圍子,眾多野獸,任一人信馬馳獵,天威所臨矢無虛發,有應矢即殪者,有帶箭仍奔者,所獲不計其數。皇帝獵后歸看城陪皇太后觀圍,以考察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及八旗將士的表現,作為賞賜、任用、提拔的依據。
馳獵,皇帝獵罷,一聲令下,皇子皇孫、各部大臣、蒙古王公、八旗各營及從全國各地派來的射生手圍內馳騁,只見矢上弦、劍出鞘,戰馬嘯嘯,旌旗獵獵,身飛逐走,左右是宜。此時是“雁行左右排千騎,魚貫聯翩認五旌”。“呦鹿周陸眾,應弦紛屢踣。疊雙頻命中,……祁祁互奔撞,肩怠繁弱張”。但聽中軍號響收獵。
追擊,即四面圍合,先將獸群從一頭壓向另一頭,然后放開一個口子,兩廂擊鼓助威,不得發射,各班選手從后追殺,不得放牲,直至全殲。
阻截,與追殺反之。即三面合圍,馬隊從一頭順走廊轟趕,迎面設若干道甲兵堵截殺射
聚殲,即四面圍合。八旗各營所選射手相等,但聽令下,萬箭齊發,步步為營,直至全殲,數獲請賞。
此時整個圍場就成了戰場,剎時間,圍場之中百騎并發,弓箭齊鳴,圍獵官兵左奔右突,呼嘯山林,酷似一場短兵相接的實戰演習,時而人獸交斗,時而圍追堵殺。軍隊進退分合,井然有序。如遇熊、虎等猛獸出現,則管圍大臣要派侍衛馳報皇帝,皇帝便親到那個地方,命虎槍并掩殺或用御神槍及弓矢親自捕殺。將士們有時飛馬跨越山谷,窮追不舍;有時舍馬步行,攀巖截殺,受傷的野獸不論逃到哪里都要捕獲
罷圍
行圍結束,圍中射獲鹿的,官兵把鹿尾巴割下,用車運到幔城,以此所計獵獲之數等候皇帝頒賜。蒙古王公貴族和二品以上的官員獲得野獸在皇帝面前跪獻?;适易訉O射獲的都要記入檔冊,以備皇帝獎賞。在圍獵中,如有隊形不整齊,以及不奮勇追殺者,要給予嚴厲懲處。對于勇敢不怕死傷的人,則給予提拔或優恤。
隨著暮色降臨,一天的馳騁射獵結束了。營地點起熊熊篝火,滿蒙官兵席地而坐,烤炙獵物,同進野餐。待飽餐之后,他們吹響樂曲,翩翩起舞,引吭高歌,滿、蒙官兵們沉浸在“君臣和樂”的熱烈氣氛之中。
秋狝結束后,清帝還要在東道張三營行宮或西道阿穆呼朗圖行宮設宴蒙古王公官員及兵丁,并賜食物、布疋、綢緞、白銀等。當地盟長則代表所屬蒙古各部在駐地向清帝進宴。宴會中,表演民族傳統的詐馬(賽馬)、什榜(蒙古樂曲)、教駣(馴生駒)、相撲(摔咬)等節目。宴會將結束,當地盟長向清帝呈白馬、白駝等,獻“九白”之禮,表求對朝廷的忠誠。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陳列館里有一幅巨大的《木蘭秋狝圖》,就是描繪當時圍獵的壯麗圖景,滿山滿谷,到處是營賬,到處是隊列,人聲鼎沸,弓箭簌簌,狼竄虎突,遍野哀鳴。再現了的當時宏大的射圍場面。
木蘭圍場建立后,清朝皇帝在這里開始了大規模的圍獵習武活動,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從康熙二十(公元1681)年設圍到嘉慶二十五(1820)的一百四十年間,共舉行了木蘭秋狝一百零五次之多。
木蘭圍場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一) 木蘭圍場的軍事作用
建立木蘭圍場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訓練措施。木蘭圍場建立后,通過舉行木蘭秋狝使滿族“國語騎射”的國策得以貫徹,隊伍得以鍛煉,軍事素質得到加強,戰斗力有所提高。
(二) 木蘭圍場的政治作用
通過木蘭秋狝活動加強了與蒙古,唯吾爾等民族統治階級之間的聯盟,從而鞏固國家的統一。
(三) 木蘭圍場對鞏固北部邊防的作用
建立木蘭圍場是清朝采取積極邊防政策的一環,對加強北部邊防,遏制沙俄侵略北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木蘭圍場發生了許多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