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的由來
時間:2013-01-21 15:15來源:原創 作者:壩上的云 點擊:
次
圍場在清代又叫木蘭圍場,木蘭即非花名,也與花木蘭無關,清代初期,圍場多鹿,中秋節前后,獵人頭戴鹿帽,吹起木制的笛哨,模仿鹿的聲音,誘鹿捕殺,滿語查標之為“木蘭”也
(責任編輯:壩上的云)
圍場在清代又叫木蘭圍場,木蘭即非花名,也與花木蘭無關,清代初期,圍場多鹿,中秋節前后,獵人頭戴鹿帽,吹起木制的笛哨,模仿鹿的聲音,誘鹿捕殺,滿語查標之為“木蘭”也就是哨鹿的意思。秋爾 是皇帝打獵時的專用詞,鹿熙曾寫下:“鹿鳴秋草盛,人喜菊花香”的詩句贊譽木蘭圍場。
公元1677年,康熙首次出巡塞北,看中了這塊“萬里山河通遠繳,九邊形勝抱神京”的地方,公元1681年,康熙第二次來圍場以喀嘈喇泌、敖漢,翁牛特旗敬獻“,牧場劃定了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圍場并劃分了72個小圍場,歲歲舉行木蘭秋爾,并垂為祖制定為家法,從康熙二十年到嘉慶二十五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康熙、乾隆、嘉慶二十三陵
五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康熙、乾隆、嘉慶來圍場舉行木蘭秋爾105次,如今圍場縣區劃及得名很多淵源于木蘭圍場。
圍場縣于河北省最北部,南距承德135公里,距北京350公里,全縣總面積是9219平方公里,是河北省面積最大的一個縣,相當于15個新加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稱,它東臨赤峰,北接內蒙古克騰旗,西與多倫相連,是華北通往內蒙和華東地區的重要通道之一,全縣總人口50萬人,人口密度為53人/平方公里少數民族30萬人,其中滿族、蒙古族占24萬人,其中有回、壯、朝鮮等14個少數民族,清康熙年間,曾設“木蘭圍場”,派滿八旗兵駐守,因為和蒙古各部分有較頻繁交流,這里遂成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國2年(1912年)建立縣制,屬熱河特別行政區。1956年,改熱河省歸為河北省,1989年6月29日,經國務院
批準建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圍場的氣候屬北寒溫——中溫帶,大陸性季風高原山地氣候,氣候類型比較復雜,年平均氣溫為-2(C---5(C之間,年降雨量為450MM左右,全年無霜期89天。
康熙選中此地,建皇家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木蘭記》碑中記載嘉慶日:射獵肄武為本朝家法,綏遠實國家大鋼,這可用四個序概括即:“肄武綏藩”,肄武:也就是練兵習武的意思,當時國人并十分安定,云南
省吳三桂的叛亂,西北部有準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國外還有沙俄的擾亂,而當時清軍卻斗志衰退,在平定“三藩之亂”中,清軍貪生怕死,一人負傷,十人護送“,甚至有自殘以自保,康熙看到英勇善戰的八旗將士,如今弓馬廢馳,軍無斗志。如此下去大清江山難保,他總結教訓,認為只有加強武備,恢復軍隊的戰斗力,才是立國之本。因此在平定“三藩之亂”的當年設立木蘭圍場作為即能鞏固后方,又可加強武備的一項重要策略,皇帝到木蘭圍場行獵途中,都設立了行宮一一熱河行宮,后來發展成為清代的最大的離宮一一避暑山莊,所以,先有了木蘭圍場(1681)后有避暑山莊(1708)之說,綏藩;是清朝為了團結少數民族,抵御沙俄分子分裂活動的一項戰略方針。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統一戰線。清帝在140多年的木蘭秋爾中曾用隋圍射獵,獎功罰過等手段團結了新疆、西藏、表海、蒙古等王公大臣,并舉行了在多倫諾爾的“七溪會閱”接見了萬里歸來的渥巴錫等到活動,進行了烏蘭布通之戰,擊潰了噶爾丹的叛亂,粉碎了其溝結沙俄分裂中國的陰謀,也可以說,康熙、乾隆、等皇帝在人們的心目中筑起了“團結統一”的長城,康熙曾在“七溪會閱”取得成功時對大臣們說“昔秦興士時之功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帝在”木蘭秋爾“結束后,都要舉行臧大的宴會,表演”塞宴四事“詐馬、教跳、付傍相撲,肆武綏藩”的策略也為“康熙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相關新聞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