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騰旗的大草原上有個湖,湖中有魚俗稱華子魚。相傳康熙帝巡游至此,食后難忘,多次命人捕來飛馬送京。
克什克騰旗的大草原上有個湖,湖水弱堿半咸,由四條河流匯聚而成

克什克騰旗的大草原上有個湖,湖水弱堿半咸,由四條河流匯聚而成,名為達里諾爾湖。湖中有魚,肉質致密鮮美,學名瓦氏雅羅魚,俗稱華子魚。相傳康熙帝巡游至此,食后難忘,多次命人捕來飛馬送京。

有湖有魚自然就有了草原上的牧漁人,古老的捕魚技法代代相傳。春捕用的箔十分講究,箔呈漏斗狀架在河面,岸邊設個心形的魚籠,箔的間隙剛好可以讓小魚漏過,留下三年以上魚齡的大魚。
湖的北岸有個達來諾日漁場,1951年建廠,1956年正式成為國營漁場。“達來諾日”和“達里諾爾”均是蒙語,實為同意,直譯“肩胛骨形狀的湖”,后廣譯為“像大海一樣的湖”。
特殊的火山地貌造就了達里諾爾湖魚的與眾不同,因為生長緩慢,即便數十年魚齡的華子魚體型也只跟其他地方華子魚幾年的體型相同,所以肉質極佳,加上天然的蘇打型鹽堿水質,魚肉營養價值高出很多。
每年4月下旬,華子魚沿著周邊的淡水河逆流而上,在河道中羊胡子草制作的人工魚巢產卵。箔子一下水,成群結隊的華子魚就困在其中,之后要做的就是一抄子下去撈個滿滿當當。圖為羊胡子草中的魚卵
工人將羊胡子草編織的人工魚巢下水安置。

達里諾爾湖保護區宣教科的孫玉騫站在沙里河的海門子邊,大手一揮:“咱這里的魚不用釣竿不用網,直接撈就行。”

漁場職工捕魚。
這是捕魚用的箔子。
撈上來的魚直接過秤裝車,送進冷庫,銷往外地。凍魚被慕名而來的人采購,運往吉林、河北、北京等地。
漁場護漁隊隊長寶福昌,地道的蒙族漢子,退伍后便在漁場工作,至今也有十余個年頭。除了每年春季和冬季捕撈作業之外,牧漁人平日還要擔任護漁員的工作。護漁隊每天沿著河道巡邏,防止有人私自捕撈或是污染河道。

漁場工人也要擔任生態保護的工作。清理垃圾、補種植被自不用提,棲息在湖里的銀鷗、灰鶴、天鵝等珍稀鳥類也是重點保護對象。圖為銀鷗在河道里捕食華子魚。
寶福春正在做晚飯。以前華子魚在外地不算出名,捕魚的工人現場自取幾條,就在水邊刮鱗開膛,鮮魚只撒上鹽稍稍一腌,直接下鍋炸了,立刻香氣撲鼻。就著饅頭咸菜粥,便是在捕魚點值班工人的晚餐了。
漁歇的時候,護漁隊員白天在河道上巡邏,發現可疑痕跡就在草叢中蹲守,半夜歸來就住在河邊的帳篷里,自己燒爐子供暖做飯,用太陽能發電,一個小衛星電視便是全部的娛樂設施了。
發現可疑盜捕痕跡后,護漁隊員會蹲守觀察情況。對于職業牧漁人,無論是捕魚還是護漁,這些工作都只是家常便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每天過得開心隨性,如同這片湖水一樣平靜。
達里諾爾湖全景。
圖為華子魚被做成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