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50年代末期,喀爾喀右翼札薩克圖汗部發生內亂,其部分人畜躲入左翼土謝圖汗部。土謝圖汗部時任首領名叫察琿多爾濟,他看到這種送上門來的人財物,當然不會有太多拒絕的理
17世紀50年代末期,喀爾喀右翼札薩克圖汗部發生內亂,其部分人畜躲入左翼土謝圖汗部。土謝圖汗部時任首領名叫察琿多爾濟,他看到這種送上門來的人財物,當然不會有太多拒絕的理由,將這部分人畜悉數納入本部。札薩克圖汗部首領自然不肯吃這種虧,多次旗幟鮮明地向土謝圖汗部追討,但都被拒絕,雙方因此積怨很深,雖經清廷和達賴喇嘛調停仍未奏效。札薩克圖汗部無奈之下向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求助,噶爾丹抓住這個機會讓札薩克圖汗部接受了自己的保護,給予其同盟間的關照,使其徹底倒向了自己。???
烏蘭布統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一次戰役,因而這一歷史事件始終被收錄在中學歷史教材里。烏蘭布統之戰爆發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戰場就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蘇木大紅山。??
說到烏蘭布統之戰,人們難免會有幾個疑問:噶爾丹到底是什么來歷?他為什么要和清王朝打這一仗?這次戰役為什么發生在克什克騰旗境內?戰況到底如何?這次戰役的后續影響是什么?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去驅散歷史煙塵,洞察烏蘭布統之戰的歷史全貌。???
噶爾丹橫空出世???
烏蘭布統之戰的發生有著比較復雜的人文糾葛、歷史背景和地理淵源,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噶爾丹都是這部歷史大戲中的絕對主角,有必要查清他的履歷。???
明末清初,蒙古族主體部分在中國北方以三大部的形態分布:漠南的察哈爾蒙古、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和漠西的衛拉特蒙古(也稱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是漠西衛拉特蒙古四部中準噶爾部的首領(其他三部是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吐爾扈特),準噶爾部主要活動于伊犁河一帶。???
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中,包括克什克騰旗在內的漠南察哈爾蒙古在后金女真興起后很快向其臣服,與滿清政府建立了融洽的貴族聯盟關系,整體比較穩定。但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和漠西的衛拉特蒙古仍是獨立的汗國,汗國內部也不和諧,始終征戰不休。喀爾喀蒙古又分為左翼的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以及右翼的札薩克圖汗部。順治十六年(1659年),喀爾喀蒙古與清廷關系全面走近,開始履行象征性的“九白年貢”(每年向清廷貢奉白駱駝一匹,白馬八匹),從而與清廷建立了名義上的臣屬關系。???
噶爾丹生于順治元年(1644年),是準噶爾政權的奠基者巴圖爾琿臺吉第六子,自幼便被定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三世活佛薩溫的轉世。他生來富貴,同時擁有著眾人景仰的貴族血統和顯赫的宗教地位。噶爾丹13歲入藏,在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門下學習,頗受這兩位西藏宗教領袖賞識。康熙五年(1666年),噶爾丹經過十年學習,自西藏返回本部。康熙九年(1670年),噶爾丹的哥哥,時任準噶爾部首領僧格在內亂中被殺,當時僧格的兩個兒子索諾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都未成年,噶爾丹順勢出頭,召集死去兄長的舊部,迅速平息內亂,居功至偉,被推任為準噶爾部最高統治者。
登上準噶爾部最高權力寶座的噶爾丹擁有活佛和部首領的雙重身份,與西藏宗教領袖保持著良好關系,又得到準噶爾部從貴族到平民的擁戴和支持,這些因素驅使他逐漸樹立起雄心勃勃的政治目標,開始不斷擴充勢力范圍,逐步統一了漠西衛拉特蒙古各部,并通過攻伐吞并了天山南麓的回疆,向西擴張至哈薩克,建立了強大的政權,成為當時毗鄰大清帝國西部疆域的一支實力不容小視的蒙古汗國,史稱準噶爾汗國。
大戰的前奏曲?
值得一提的是,噶爾丹統治期間的準噶爾汗國是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存在的,始終沒有歸降清廷。雖然他執政初期與清廷互市貿易不斷,使節往來頻繁,但他始終秉持著獨立自主的氣度,也確實保持了準噶爾汗國獨立自主的政治地位。即使在相互往來接受康熙帝敕書時,噶爾丹也是在汗帳盤腿而坐俯身雙手領受,絕不跪拜,以表明自己不是康熙臣屬。康熙帝在噶爾丹身上也表現出難得的開明與務實,在與噶爾丹的交往中也屈尊使用蒙古禮節,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關于烏蘭布統之戰是康熙平定噶爾丹反叛的說法是不夠嚴謹的。?
噶爾丹作為獨立汗國的首領,率領部眾南攻北伐,疆域擴大,聲望日增。可以想見,處于權力強盛期的噶爾丹肯定有一個宏大的政治夢想,那就是像成吉思汗那樣東進西討,征服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進而征服整個蒙古,重建統一的蒙古汗國。也不排除他甚至遐想過與天朝大國清王朝一爭短長。出于這一戰略考慮,噶爾丹利用地緣上的便利條件,積極與比鄰而居的沙俄靠攏,尋求得到沙俄方面的幫助支持。這一時期的沙俄,也在彼得大帝領導下處于向遠東擴張領土的高峰時期,噶爾丹的同盟姿態,當然是符合沙俄戰略利益的好事,雙方建立起比較融洽的關系。?
而在此際,漠北喀爾喀蒙古札薩克圖汗部和土謝圖汗部兩個部之間的摩擦和沖突卻愈演愈烈。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土謝圖汗部竟然在首領察琿多爾濟率領下做出驚世之舉,突然襲擊了札薩克圖汗部,以殘暴手段殺死了該部時任首領沙喇,這一突發局面讓以札薩克圖汗部保護者自居的噶爾丹大動肝火。但事態的惡化還沒有到頂峰,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察琿多爾濟之子噶爾亶又在沖突中殺死了噶爾丹的親弟弟多爾濟扎卜,拉足了仇恨,也給足了噶爾丹大舉用兵的理由,從而使喀爾喀部內部爭端升級為喀爾喀與準噶爾兩大部族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噶爾丹發兵3萬征伐喀爾喀部。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無力抵擋噶爾丹大軍的強勁勢頭,屢嘗敗績,攜10余萬殘余部眾南逃,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歸降清朝。清廷對降服的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也很負責,分別安置于蘇尼特和烏珠穆沁地界,在朝廷的幫助下重起爐灶。?
準噶爾部與喀爾喀部這場戰爭以準噶爾部勝利告終,噶爾丹占據了整個喀爾喀部領地。對于清廷來說,喀爾喀部已經歸降,占據了其領地而且日益強大的準噶爾部噶爾丹勢力讓清廷忌憚,成為北方邊境的一大威脅。噶爾丹與沙俄的親密接觸更讓清廷不安,用武力去除這種威脅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就在此當口,恰如電影《無間道》所言:“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征伐戰場上順風順水的噶爾丹遇到了一件決定他今后命運的大事。噶爾丹的侄子,他那位被害兄長僧格長大成人的兒子索諾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趁噶爾丹率部東征之際,在后方發動政變,噶爾丹回師殺了前者,但策妄阿喇布坦率部屬西逃,歸集部族力量,迅速壯大實力,控制了天山北麓準噶爾原有屬地。噶爾丹大本營被端,有家難回,而他新近占領并駐扎的喀爾喀科布多地區(位于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交界地帶)因部眾南逃,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難以支撐噶爾丹麾下部眾的生產生活需求,面臨經濟困頓和生存危機。
為了維持生計,噶爾丹在西邊的故園已經難歸的情形下,向東向南尋找機會似乎是條光明的道路。但在噶爾丹看來,國勢強盛的大清國畢竟不是好招惹的,兩權相害取其輕,如果想在喀爾喀地區建立長久統治,只有讓喀爾喀部原屬民回歸,讓領地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實現這個構想,對話的對象唯有逃入清境的喀爾喀部首領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這兩位冤親債主,如果征服了他們倆,才有可能將南逃的喀爾喀屬民收歸己有。
正是基于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末,噶爾丹自科布多發兵兩萬,開始第二次征伐喀爾喀部。噶爾丹大軍自科布多向東進軍,并折向南,一路劫掠追蹤,試圖搜捕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
清廷在偵知噶爾丹的軍事動向后,急派由清朝理藩院尚書阿剌尼和兵部尚書紀爾他布率領的清軍迎擊,雙方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烏爾會河(今烏拉蓋河)拉開戰幕。由于清軍進攻倉促,戰術死板,缺乏火器兵,在噶爾丹擺下的口袋陣中,被其呈兩翼分布的兵將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槍交叉射擊,清軍慘敗。據當時在噶爾丹軍中的俄國使者著文回憶,噶爾丹“大殺中國軍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
這一仗給了噶爾丹很大的信心,也讓他產生了清軍不堪一擊的驕縱心理。在迫使清廷遣返喀爾喀部眾的戰略意圖尚未實現的情況下,他未能客觀冷靜地評估雙方實力,有恃無恐地繼續揮兵南下,避開清軍的堵截,出其不意地進逼到距離京師僅僅700多里的烏蘭布統地區,給清廷和京城造成極大恐慌,一度造成了“京師戒嚴,米價上漲”的局面。?
1690年時,康熙皇帝年齡36歲,登基已近三十年,剛剛平定三藩,與沙俄也通過在一年前簽訂《尼布楚條約》結束了延續多時的邊境紛爭。可以說,此時的康熙帝正是年富力強、執政德望漸入佳境的時期。在這位胸有宏圖大略的帝王眼中,噶爾丹此前一系列南攻北伐的擴張行為早就值得關注,原本就是他考慮解決的心腹大患,如今他屢屢犯邊滋生事端,敗其王師,眼下又變本加厲找上門來,以區區幾萬人馬挑戰大清天朝大國的威德,這當然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老賬新賬必須一起算,戰爭已不可避免。
激戰烏蘭布統?
清廷對與噶爾丹軍隊的大戰準備其實早在烏爾會河之戰剛一結束就開始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二日,接到烏爾會戰役敗訊的康熙帝在震怒之余宣布親征,并開始了一系列軍事部署。任命皇長兄、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命皇長子胤禔為副將,率一路兵馬出古北口北上;任命五皇弟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多羅信郡王鄂札為副將,率另一路兵馬出喜峰口迎敵。其它幾路兵馬還包括科爾沁、盛京、吉林方向的幾支清軍部隊以及阿喇尼部殘余清軍。隨同出征參贊軍務的,還有康熙帝的舅舅、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內大臣索額圖、明珠、阿密達等朝廷重臣。從兵力部署來看,對噶爾丹可謂極為重視,志在必得。 ?
在福全率一路清軍主力出發后不久,康熙帝也自北京出發,原計劃是要親抵前線的,但還未出河北地界,就因為風寒發燒不退,只好“從諸臣之請”,返回北京,所以說烏蘭布統之戰康熙的親征只是名義上,他本人并未到達戰場,這點也是被很多人謬傳的地方,有必要在此強調。?
烏爾會河戰役后,清廷對噶爾丹下一步的動向掌握的并不清楚,當時特別擔心一貫機敏的噶爾丹因懼大清國兵威,聞風后撤追剿不易,致使王師無功而返,所以采取了很多招數試圖穩住噶爾丹。康熙帝先是給噶爾丹敕書,稱阿剌尼等的進攻純屬自作主張,已經受到了朝廷責難,又稱福全的北進“非討汝也,欲定議耳”。為達目的,姿態低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為了麻痹噶爾丹,在兩軍臨近時,福全還在康熙帝授意下派人給噶爾丹大軍送去羊100只,牛20頭,搞福利勞軍的假象。結果,噶爾丹在自信心爆棚和清廷緩兵之計的雙重影響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揮師南下。即使在得知各路清軍對其包抄集結的情況下,還執意硬碰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與清軍尋機決戰,甚至通過清朝使者向康熙帝傳話,“夫執鼠之尾,尚噬其手,今雖臨以十萬眾,亦何懼之有!”這明顯是跟清廷翻臉叫板了。此后,噶爾丹率所部繼續南下,于七月底略早于圍堵他的清軍抵達烏蘭布統,戰場也被歷史定格在這里。?
烏蘭布統之戰因戰于自然荒野,戰場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主戰場所在區域除了一座顏色呈暗紅色的小山烏蘭布統山外,地勢非常開闊,以植被非常繁茂的草原為主要地貌,有河水流過。烏蘭布統山雖然小,但也有絕壁陡坡,易守難攻,河水則給大軍提供了水源保障,這是冷兵器時代敵我雙方十數萬大軍屯兵布陣、沖鋒廝殺的先決條件。
噶爾丹大軍因先于清軍到達,圍繞地勢較高的烏蘭布統山扎營,指揮所設在烏蘭布統峰上,山腳下有依山而過的河流,還有沼澤地作為防御隔離帶,地形十分有利。噶爾丹還下令將軍中大量的駱駝束縛住駝蹄使之依次臥伏,駝背上背負箱垛,然后用浸濕水的毛氈覆蓋在箱垛上,這相當于環繞烏蘭布統山又加設了一條人造的“駝峰防線” 進一步提高了防御能力。
噶爾丹大軍以“駝峰防線”為掩護,主要使用從沙俄購買的火槍遠距離攻防,這一點可能也是很多讀者沒有想到的。事實上,蒙古人在武器利用上并不保守,成吉思汗時期就開始使用拋石機。到了烏蘭布統之戰發生時的清代,因為噶爾丹借地利與沙俄接觸頻繁,分享了沙俄火器方面的資源,因而在火器方面與天朝大國清廷相比是毫不遜色的。噶爾丹指揮布設的“駝峰防線”看似簡單,卻能有效阻擋弓箭和火槍子彈,實際上形成了城池一樣的防守效力,在戰事中確實給清軍帶來很大麻煩,展現了噶爾丹豐富的斗爭經驗和高超的軍事才華。?
雙方軍力對比方面則是清軍占盡優勢。清軍吸取了烏爾會河之戰倉促迎戰導致慘敗的教訓,在各路人馬基本到齊,人數占盡優勢的情況下才出手,戰前兵力達到十萬。史載,福全的營盤有“四十座,大軍連營六十里,闊二十余里,首尾聯絡,屹立如山”。因為這段歷史,當地現在還留有十二連營的地名。
雙方具體兵員數量對比情況是噶爾丹方面兩萬多人,清軍連同后勤保障人員在內,則達十萬之眾,兵員數量優勢十分明顯。此外,清軍出于對噶爾丹軍俄式火槍的忌憚和烏爾會河戰役火器不足的慘痛教訓,在大炮和火槍方面做了充分準備,武器方面也有優勢。?
戰斗于陰歷八月一日(9月3日)打響。中午時分,福全率清軍主力抵達噶爾丹防線的河對岸,隨即展開進攻。清軍首先隔河用炮火猛轟噶爾丹的駝陣,但噶爾丹的防守很頑強,撕開的缺口很快就被堵上。因為噶爾丹軍隔河居高憑借駝陣防御,而清軍進攻既要渡河,又要仰攻,正面進攻不力。福全又派出左右兩翼騎兵,試圖迂回包抄噶爾丹側后。但右翼清軍受困于河岸沼澤地,無功而返,左翼軍成為希望所在。佟國綱、佟國維兩兄弟率領左翼軍拼死猛攻。佟國綱更是身先士卒,親自上陣沖鋒,被噶爾丹軍排槍擊中,戰死陣前。這位猛將生前與康熙帝關系并不和睦,死后卻極盡哀榮,也給烏蘭布統山下的小湖留下了將軍泡子的名稱。?
在左翼軍的不斷沖擊和清軍大炮的持續轟擊下,黃昏時分,清軍終于將噶爾丹的防線打出缺口,福全趁勢從正面發動進攻,佟國維也率軍迂回到噶爾丹軍的后方,在清軍的前后夾擊下,噶爾丹軍難以支持,遂以夜色為掩護,向山頂撤退。這場從中午持續到傍晚的戰斗,清軍雖以優勢兵力臨敵,但并沒有取得很大戰果,反而因地形不利、進攻隊形過于密集等因素遭受很大傷亡,連皇舅佟國綱都戰死。噶爾丹軍雖然損傷很大,但實力猶存。客觀說,清軍這一仗稱不上大勝。?
戰斗進行到這個時候,福全看到天色已晚,噶爾丹軍又處于清軍包圍中,也不想太過激進冒險,下達了停止進攻、就近扎營防御的命令,事后證明,這是一道讓福全本人和整個清廷都付出了很大代價的命令。?
噶爾丹的逃脫和最后命運?
經過陰歷八月初一的激戰,噶爾丹軍面臨的境況是:堅固防線被攻破,陷入險地,以寡敵眾,沒有援兵,最要命的是后勤補給缺乏保證,堅守是死路一條,唯有走為上策。噶爾丹在關鍵時候又用足了他的智謀,精心給福全設計了一套緩兵之計。八月初二天亮后,噶爾丹先派出隨軍的大喇嘛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到清軍統帥部請和,雖然遭到拒絕,但仍表示一、二日內軍中的西藏大喇嘛濟隆呼圖克圖還將來“講理修好”。八月初四這天,濟隆呼圖克圖果真率70多名弟子到清軍統帥部求和,承認侵犯邊界、搶劫人畜的大過錯,一再解釋戰爭只因本部與喀爾喀部之仇,并無與“一統宇宙之主”康熙作對之意,請求允許噶爾丹撤出邊境外。?
歷史在此時又給了噶爾丹一線生機,福全大概是受到八月初一惡戰的影響,對噶爾丹軍隊的戰斗實力有忌憚,對繼續開戰沒有十足的把握,也想通過談判先穩住噶爾丹軍,欲擒故縱,為后方持續前來的援軍爭取時間,竟然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噶爾丹的撤軍之請。福全最大的失誤是在八月一日的惡戰之后,沒有策動大軍再次向噶爾丹發動攻擊,讓其獲得了三天寶貴的休整時間,否則在當時情形下,噶爾丹很難逃脫被攻滅的命運。福全的這一敗筆是讓史家一致差評的地方。?
噶爾丹也的確不是等閑之輩,沒有再給福全機會。在派出濟隆談判的四日當夜,就丟下濟隆,乘清軍不備,率部迅速撤離戰場,夜渡西拉木倫河,遠走邊外,讓被噶爾丹障眼法愚弄的福全追悔莫及。戰后,清廷于當年十一月追究了福全為首的諸將“不行追殺,縱敵遠遁”之罪,相關人等分別受到降職、罰俸等處罰。?
烏蘭布統之戰中,噶爾丹軍與清軍在首日鏖戰后沒有再次搏殺,而且比較明智地及時撤退,戰場的傷亡并不慘重。但在向大本營科布多撤退途中,因為遇到瘟疫,軍中卻大量減員,最后回到科布多的只有數千人,從結果來看,這次出征還是做了一次賠本買賣。?
清廷在烏蘭布統之戰后,深刻總結了經驗教訓。經過數年籌備,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九月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連續三次親征噶爾丹。在清朝大軍的一系列打擊下,噶爾丹走向窮途末路,部屬眾叛親離,到最后已經不足千人。這位草原梟雄,帶著無盡的怨恨,于1697年清明節的晚上,走完了54歲的人生,下場可謂非常凄涼。?
后記——再征噶爾丹?
1695年初,清廷偵知噶爾丹再圖東進的消息。當年夏,康熙皇帝任命費揚古將軍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待命,密切關注噶爾丹動向。十一月,在費揚古主動進軍建議下,康熙帝在全國范圍進行了戰爭動員和準備,其中兵員、戰馬和糧草大多征調自內蒙古各盟旗。1696年二月底,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清軍經過近百天兩千多公里的征程,在昭莫多消滅了噶爾丹主力,迫使其逃往塔米爾河流域。康熙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于1696年九月十九日前往土默特,在土默特和鄂爾多斯地區,繼續靠前指揮遠在漠北的軍事行動,迫使噶爾丹在1697年三月十三日倉惶亡故。
作者:烏新宇
鏈接:http://www.jianshu.com/p/16b7fafdd89c
來源: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