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鋼槍緊握戰刀亮閃閃,祖國的山山水水連著我的心決不容豺狼來侵犯。” 這是蔣大為的《駿馬奔馳保邊疆》。如今軍隊基本都機械化了,當年的“騾馬化”早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鋼槍緊握戰刀亮閃閃,祖國的山山水水連著我的心決不容豺狼來侵犯。” 這是蔣大為的《駿馬奔馳保邊疆》。如今軍隊基本都機械化了,當年的“騾馬化”早已成為歷史。為了探尋這一段歷史,我們來到了位于內蒙古草原烏蘭布統的紅山軍馬場。

紅山軍馬場是目前全軍保留下來的唯一個軍馬場,1964年建場,到現在已經整整48年時間了。建場以來累積為部隊培養供應軍馬和軍騾2萬余匹,目前每年仍然為部隊提供優質軍馬300到500匹。紅山軍馬場是一片占地40余萬畝的草原。這里自古以來就水草肥美,對于以草為食的馬匹來說,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天然草場。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最多時曾擁有22個軍馬場,這其中包括山丹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岷縣軍馬場、昭蘇軍馬場等,而紅山軍馬場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現在,軍馬的飼養都是由這里的牧民們負責。軍馬供應的任務下達后,馬場都會從牧民家里收購軍馬,但在這些馬匹成為真正的軍馬前,必須經過這樣一道檢測和篩選的程序。每年數百匹出色的軍馬仍從紅山軍馬場里脫穎而出,被送往內蒙、新疆、西藏等地的邊防部隊,成為戰士們守衛祖國邊疆不可或缺的裝備。每匹軍馬的費用在8500元左右。游客如果愿花1.5萬元左右,就可以購得一匹這里的好馬。
軍馬在戰場上,馬越高大,騎兵的目標就越明顯,被敵人射中的幾率也就越大。所以軍馬都不選擇高頭大馬,而1米30的體高,不僅盡量縮小了目標,而且不會過多地影響馬的奔跑速度和跨越障礙的能力。軍馬都必須是剛滿4歲的青壯年馬匹。而馬的體高、體長、骨骼結構也都直接決定著馬的速度和耐力等品質。
紅山軍馬場飼養的一般都是蒙古馬。騎兵們為什么對蒙古馬情有獨鐘呢?蒙古馬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性子烈,這些性格彪悍的蒙古馬經過訓練后,在戰場上就會不驚不詐、勇猛無比。而且蒙古馬還具備超常的耐力,可以連續奔跑作戰,非常有利于騎兵的長途奔襲。更為重要的是,蒙古馬能適應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汗腺發達、不畏嚴寒酷暑,即使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也能生存。正是這些優良的品質,使得蒙古馬成為軍馬的首選和騎兵的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