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騰旗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多屬“紅山文化”與“夏家店文化”。夏與前商時期是商族先民的聚居地,先后有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漢等民族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chuàng)造了北方發(fā)達的古代文明。
夏與前商時期,為商族居地。《荀子•成相篇》載:“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是成湯。”砥石,即今克旗境南白岔河源頭之豁特必勒(即有城池之意)。商族南遷,嬗為山戎、東胡地,至秦末。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敗東胡,本旗屬匈奴左地。“匈奴秋馬肥,大會林,課校人畜”(林,即今旗境南罕壩)。中期后,南屬烏桓,北屬鮮。
東漢建武廿五年(公元49年),烏桓南遷,嬗為鮮地。初屬遼西鮮,繼為宇文鮮,東晉末葉屬慕容鮮。
十六國時期,南屬庫莫奚,北屬契丹。南北朝全境為庫莫奚地,隋朝南屬契丹,北屬。
唐貞觀廿五年(648年),契丹首領(lǐng)大賀氏耶律哥窟舉部降唐,唐將其劃入河北道,并設(shè)羈縻府,本旗地屬松漠都督府。安史之亂,唐對契丹失控,至五代,本旗復(fù)屬契丹。
遼屬上京道,道下置州縣,境東南屬饒州,并有臨河(治所在今墨里黑圖)、安民(治年在今土城子)兩縣,南境為儀坤州(治年在今萬合永鄉(xiāng)榆樹林子)轄來遠、廣義兩縣,統(tǒng)和十三年(995年),來遠并入廣義。饒、義兩州戶民,皆自勃海遷入。
金,于天眷元年(1138年)改上京道為北京路,轄本地。承安三年(1199年)建全州(治所在今烏丹),本旗改屬之。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漁兒濼(今達里湖)駐夏,為協(xié)定中原勛臣弘吉剌氏“賜農(nóng)士”,將境西及北部(今賽罕壩、浩來呼熱、達來諾日、巴彥查干及其以北)分封給特薛禪長子按陳,東北部(今熱水塘以北)分封給特次子阿忽臺,中南部(今西拉沐倫河以南至圍場縣北部)分封給特三子冊。全境為弘吉剌氏私藩。據(jù)《蒙古秘史》記載:1204年,成吉思汗親征乃蠻部時下詔:“加強克什克騰,以作為蒙古大軍主力。”因而選拔千戶長百戶長及自由民子弟之優(yōu)者五百五十人,賜怯薛臺(即克什克騰)為自己的護衛(wèi)軍。克什克騰是成吉思汗的親軍和衛(wèi)隊,以成吉思汗四杰木華黎、赤老溫等為怯薛長。明代置應(yīng)昌衛(wèi)。1652年清廷招編克什克騰部為克什克騰旗。
至元七年(1270年),弘吉剌氏萬戶斡羅陳,在其駐地答兒海子(今達里湖)建應(yīng)昌城,至元廿二年(1285年)升為路,領(lǐng)應(yīng)昌縣。
明代,初為北元占據(jù),洪武廿一年(1388年),明將藍玉攻克應(yīng)昌,更名清平鎮(zhèn),由大寧都司應(yīng)昌衛(wèi)管轄。后屬兀良哈三衛(wèi)之朵顏衛(wèi)。正德元年(1506年),韃靼部首領(lǐng)巴圖孟克(達延汗征服兀良哈,在漠南建左右兩翼三萬戶,本旗屬左翼兀良哈萬戶,嘉靖廿二年(1543年),兀良哈萬戶分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大汗達賚遜庫登汗東遷。本旗隸屬察哈爾部。
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克什克騰部歸降后金,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招編克什克騰部為克什克騰旗,隸屬于昭烏達盟。
道光五年(1825年)設(shè)白岔巡檢司管漢人,隸屬于多倫諾爾廳,即漢民地區(qū)屬多倫諾爾,蒙民地區(qū)仍屬昭烏達盟。
民國三年(1913年),撤銷白貧司,建經(jīng)棚設(shè)治局。翌年11月改設(shè)治局為經(jīng)棚縣,隸屬于熱河特別區(qū)。
偽滿時期,偽大同2年(1933年)5月,日軍侵占經(jīng)棚,偽康德元年(1934年)1月,撤銷經(jīng)棚縣,并入克什克騰旗,隸屬于偽興安西省(開魯)。偽康德10年(1943年),偽興安西省撤銷劃入偽興安總省(海拉爾),本旗屬之。
1945年8月16日光復(fù),在蘇軍參予下于經(jīng)棚成立維持會。12月1日,克什克騰旗、經(jīng)棚縣政府同時成立,隸屬于熱北行署。
1948年3月,撤銷經(jīng)棚縣,統(tǒng)歸克什克騰旗,隸屬于昭烏達盟。
1969年7月27日凌晨起,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7月1日復(fù)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建赤峰市,克旗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