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距首都最近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風沙屏障。
從衛星云圖上看:一彎深深的碧綠,像一只展開雙翅的雄鷹,緊緊地扼守在內蒙古高原黃色的渾善達克沙漠南緣。
這一彎綠色,就是塞罕壩!這里傲然生長著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森林。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沙塵暴頻襲北京。
而肆虐京城的粒粒黃沙,最主要的來源地是距京僅有180公里的渾善達克沙地。
專家曾預測,圍聚在北京北面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沙地,如不加治理,任其肆虐,按當年沙丘的移動速度,不出50年,首都將可能成為另一個大漠中的“樓蘭”古城。
必須扼住這個風口!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林業部決定在河北承德北部圍場塞罕壩建立大型林場。
寒江獨釣,滄海桑田。塞罕壩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軀譜就了一曲史無前例、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創業華章。
丹心鎖大漠,松濤祭英魂。如今,創業初期的造林者大多已去世,而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卻奇跡般地站立了起來。
尋 夢
頑強挺立在壩上荒漠的“一棵松”,成為海拔1900米高原實現綠色夢想的科學見證;深深鐫刻在塞罕壩創業者記憶中的“馬蹄坑大會戰”,開創了高寒地區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
冬雪飄飄,寒風凜冽。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一行,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高寒,在人跡罕至的塞罕壩苦苦搜尋著森林生存的痕跡。
“看,那有一棵樹!——是落葉松!”
北曼甸上,迎風卓立的“一棵松”,成為松樹能在高寒壩上成活的科學見證。
1962年2月,國家批準建立塞罕壩林場,建設用材林基地,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積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經驗。
使命集結。造林大軍從18個省市涌向圍場壩上,146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大學生落戶塞罕壩。
“渴飲溝河水,饑食黑莜面。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勁風揚飛沙,嚴霜鑲被邊。老天雖無情,也怕鐵打漢。滿地栽上樹,看你變不變。”年輕人的豪情伴著詩興,揮灑在荒山野嶺。
風沙呼嘯,旌旗獵獵。當年春夏之交,造林1052畝,然而,林木成活率不足5%!塞罕壩林場面臨解散“下馬”的困境。
不信東風喚不回,1963年開春,造林號角再次吹響。林場總場黨委書記王尚海把妻子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里接到壩上安了家。他帶領職工啃窩頭、喝雪水,在一個叫做馬蹄坑的千畝荒原上,搞起了造林大會戰。
30多個晝夜鏖戰,千畝樹苗根植地下。
7月,一棵棵幼苗吐出了新綠。10月,造林成活率高達95%。“馬蹄坑大會戰”告捷,開創了國內高寒地區栽植針葉樹成功的先河。
“文革”中,王尚海被打倒,脖子上掛著5公斤重的拖拉機鏈條,妻子勸他辭職回老家。他說:“林場沒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壩上!”1989年12月24日,68歲的王尚海因病去世,遵遺愿,被葬在了馬蹄坑。伴他長眠的這片林被命名為“尚海林”。
如今,第一代建設者都已經退休,許多人已長眠林下。然而,“一棵松”“馬蹄坑”所蘊含的精神卻已星火燎原。
追夢
“六女上壩”的無悔選擇,“雨凇”災害的遇挫彌堅,“夫妻望火樓”的漫長堅守……塞罕壩人在高寒荒漠的壩上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創舉,書寫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戰天斗地的壯志豪情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樂在其中。”這是當年寫在塞罕壩地窩子門框上的一副對聯。
1964年,承德二中陳彥嫻 、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6名女高中畢業生強烈要求到塞罕壩林場扎根。
冬天,白毛風一刮就是幾個月。沒膝深的雪窩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氣,白茬羊皮襖穿在身上經常被凍透。屋內,炕上鋪的只有一層莜麥秸子,晚上睡覺要帶上皮帽子。
尋 夢
核心提示
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52載,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三代人構筑了一道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成為世界人工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典范。塞罕壩的生態變遷史,無疑是共和國幾代人矢志不渝共筑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縮影,錘煉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塞罕壩精神” 。
“塞罕壩精神”是一部豐富、完善、發展了半個多世紀,難能可貴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活的“精神范本”;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構成的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艱苦奮斗、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具體體現。
追 夢
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鋪的褥子、氈子全凍在了炕上。
春天造林,女青年要將一棵棵帶泥漿的樹苗放到植苗機上,兩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回到窩棚里,腰酸腿疼,兩眼發干頭發脹,穿著帶泥水的衣服倒頭就睡。
“如果重新選擇,還是塞罕壩!我的青春我的夢都在那兒!”今年69歲的陳彥嫻說。
1977年10月28日,塞罕壩發生了百年一遇的“雨凇”。下雨飄雪,冰雪交加。“咔巴”、“咔巴”的斷枝聲,撕心裂肺地響。黑漆漆的夜,人們在兩尺多長冰溜子的房檐下,眼睜睜地聽著一坡坡松樹被冰雪壓斷。
一夜雨凇,塞罕壩57萬畝人工林哀鴻遍野。林場十幾年的勞動成果被無情地奪去了一半。
“樹斷了,可以再栽,人心不能倒下!”大家含淚鋸下斷松,重新栽下幼小的松苗……
如今,在塞罕壩最高點——海拔1940米高的大光頂子山望火樓極目遠眺,當年的“雨凇苗”已成參天松。
陳瑞軍、初景梅夫婦常年堅守在這里,每天窩頭就咸菜,冬天大雪封山后就喝雪水。由于遠離人群缺乏交流,兒子8歲時說話還不清楚。
一部電話、一副望遠鏡、一個記錄本……在塞罕壩,這樣的“夫妻望火樓”有很多。
19歲的北京畢業生孟繼芝,護林途中迷了路,在雪窩子里被救起時,渾身僵硬,雙腿枯黑,只好截肢。孟繼芝算是“幸運”的,惡劣的環境讓很多年輕人因高寒病而憾然離世。
曾祥謙、李應勝、劉炳南、楊紀實…… 1962年上壩的那一批學生,去世的平均年齡只有52歲。
歷史不會忘記,正是這些如一棵棵青松般平凡而偉大的建設者們,用青春、夢想、甚至生命,才換來了茫茫高原上無言矗立的“千棵松”“萬棵樹”。
筑 夢
牢記時代使命,傳承綠色夢想,勇立改革潮頭。在這片祖輩、父輩艱苦卓絕植就的浩瀚林海里,新時代塞罕壩人用智慧與汗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繼續領航,再續輝煌
斗轉星移,薪火相傳。
今天的塞罕壩林場,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志愿來到這里。看過林場發展史,青年學子們“不坐機關,上一線!”
尹海龍,1982年出生在塞罕壩林場。
小時候,在林場的苗圃里,他從父親緊鎖的眉頭上讀出了大人們的心事:小樹苗總是長得慢、長不高、長不壯。后來上了大學才知道,高寒地區要育出落葉松大苗太難了。2005年,大學一畢業他就主動回到林場干起了技術員。
落葉松是林場的當家品種,育出好苗子是尹海龍兒時就想幫助父親圓的一個夢。他仔細研究落葉松幼苗生產規律,依據落葉松喜愛腐殖質的發育規律,使用農家糞育苗,結果落葉松苗木根系不但粗壯,而且木質化充分;他還依據落葉松生長特點,對留床苗進行切根,抑制主根生長,有效提高了苗木質量和等級。
于士濤,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
上初中時,就被塞罕壩林海所震撼。2005年河北農大畢業,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塞罕壩。
他主動到一線,冬與西北風為伴,夏與紫外線為伍。臉黑了,手腫了。同學們來到壩上看到這些情景,勸他,“你總不能一輩子就在這里吧!”他說,“我的專業在這里,離開這兒,就像樹沒了根兒!”
“塞罕壩只能出小材料。”是老輩人的老經驗。于士濤精心論證,大膽打破每畝50株的栽種常規,低密度留株試驗證明,這里完全可以培育出大徑級用材林。
高成活率,造林人夢寐以求。于士濤率先使用生根粉,造林成活率從85%提高到95%以上。林間修枝、整地一直是人工進行,效率低,他果斷引進高位修枝機和林間犁地機,生產效率提高10倍。
日復一日,于士濤基層一扎就是6個春秋。
2010年,他獲北京林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同年擔任千層板林場技術副場長,2012年任總場千層板林場場長。河北省林業廳給他記三等功兩次,2012年他榮獲第五屆承德青年“五四”獎章。
楊麗,河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石家莊人。來林場四年了,她說,選擇塞罕壩,是因為林業專業。由于林場地處偏僻,現在都還沒談上對象,每當人們問起后悔否?她總說“習慣了就好!”
如今,一個又一個尹海龍、于士濤、楊麗們,在這片祖輩、父輩艱苦卓絕植就的浩瀚林海里,正用自己的智慧與汗水續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篇章。
圓 夢
塞罕壩三代人在創造令世人為之動容的綠色奇跡的同時,也錘煉出了以艱苦奮斗為底色,極具時代內涵的“塞罕壩精神”,成為構筑生態文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面旗幟
今天,用人間奇跡形容塞罕壩,一點也不為過。
塞罕壩人種了多少樹?林業專家認定,塞罕壩集中連片的人工林面積在同類地區位居世界第一。有人形象地比喻:人工林按一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
塞罕壩的林子能阻住多少沙?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2002-2012十年間,北京春季沙塵天減少七成多。
五十二載,天道酬勤。
塞罕壩人在國內罕見的高寒區內,建起了112萬畝人工林,培育了全河北10%的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0%,塞罕壩以國家累計1.9億元的投資,創造了153億元的森林資源價值。
塞罕壩巨大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為京津地區凈化輸送清潔淡水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塞罕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半個世紀,風雨兼程。
從最初的漫漫黃沙到現在桂冠加身——中國最佳森林公園、中國最佳旅游品牌景區,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河北林業艱苦創業教育基地…… 這里被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2010年6月,國家林業局在塞罕壩召開全國林業現場會,認為,“塞罕壩是我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塞罕壩人是林業戰線的‘大慶人’和‘大寨人’。塞罕壩務林人在創造綠色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號召全國林業戰線學習塞罕壩這一英雄群體的事跡。
如今,生態文明的步伐正在美麗中國的曠世畫卷上鏗鏘前行,塞罕壩正弘揚“趕考”精神,凝聚圓夢力量,再次融入世界生態建設第一大奇跡——“三北防護林”“再造三個塞罕壩”的偉大征程。
荒原變林海,沙地成綠洲。為了“美麗高嶺”的夢想,為了永恒的綠色,三代塞罕壩人使命至上,咬定青山終不悔。
功勛,締造在渾善達克沙漠南緣。
京北,有片默默站立的林!
筑 夢
圓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