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下旬,隨著湖水的解凍,一場浩浩蕩蕩的“洄游運動”開始席卷華子魚族群,在浮動的冰碴清脆的碰撞聲中,魚群“力爭上游”,河道內擠滿了逆流而上的洄游者,由于太過擁
內蒙克什克騰旗的達里諾爾湖,簡稱達里湖,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高原堰塞湖,又是內蒙古著名的天鵝湖,還是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質為蘇打型半咸水型,周邊無任何工農業污染,湖里只出產兩種魚,鯽魚和瓦氏雅羅魚又叫華子魚。
注入達里湖共有四條河:貢格爾河、沙里河、亮子河、耗來河,其中耗來河最窄處只有幾厘米,放一本書就能架成橋。這四條河是華子魚洄游產卵的地方。
從水面就能清晰地看到魚群“力爭上游”的奇景,河道內擠滿了逆流而上的華子魚。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隨著達里湖湖水的解凍,華子魚為了繁殖后代,開始游出不利于魚卵孵化的高鹽堿度的達里湖,沿著湖周圍的淡水河逆流而上,選擇水流平緩的河道處作為它們產卵的地方,這是一趟面臨著生死考驗的艱苦跋涉,但是華子魚種群每年都義無反顧地進行這種奇跡般的洄游。
每年4月下旬,隨著湖水的解凍,一場浩浩蕩蕩的“洄游運動”開始席卷華子魚族群,在浮動的冰碴清脆的碰撞聲中,魚群“力爭上游”,河道內擠滿了逆流而上的洄游者,由于太過擁擠,有時竟會造成水流不暢。面積240多平方公里的達里諾爾,是內蒙古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總蓄水量有16億立方米,最大深度14米,湖水湛藍,散發出大海一般的氣息。
從達里諾爾周圍的地勢來看,這是一個被完全封閉的內陸湖,湖水的補給完全依靠周邊的幾條河流。對一個湖泊來說,湖水沒有外流的通道并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湖盆里不斷聚集的鹽堿沒有排泄的途徑,在降水量只有二三百毫米的氣候環境下,強烈的蒸發會使湖水中的鹽堿度逐漸升高到不適合任何生命的存活,湖泊最終會成為生命的禁區。
由于地勢的封閉,達里諾爾的湖水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鹽堿,目前,湖水中鹽的含量是千分之五,而純堿,也就是碳酸鈉的含量已經高達千分之十七,所以從湖泊的分類上來說,達里諾爾已經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堿湖了。但是,生命的奇跡正是發生在達里諾爾——這樣一個被認為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地方。
“嚓、嚓”的輕響打破了達里諾爾漫長寂寞的冬日,這是冰層破裂的聲音,預示著一年里春日的來臨。這種聲音也驚動了湖水深處的華子魚,逐漸升高的水溫在提醒著它們:洄游的時節到了。 不知是哪條“領頭魚”率先出發,向著湖邊幾條流淌著淡水的小河開始沖刺了。華子魚要到離大湖20多公里遠的產卵地,那里河道寬闊,水流平穩,水中雜草叢生,是它們理想的卵床,從水面能清晰地看到魚群“力爭上游”的奇景,河道內擠滿了逆流而上的魚兒,有如要趕赴戰場……傳說以前在河道狹窄的一處河口,洄游高峰期人們甚至能踩著魚背過河。
達里諾爾湖水的高鹽度和高堿性,對于華子魚的魚卵是致命的,為了繁殖后代,華子魚只有逆流而上,選擇合適的入湖河流作為它們產卵的地方,這無疑是一趟面臨著生死考驗的艱苦跋涉。河口地帶,就是生死攸關的戰場:蜿蜒曲折的河道兩邊兒聚集了大量的鳥兒,數量最多的是以吃魚為生的蒼鷺,華子魚的洄游,對這些“長脖子老等”來說是一場難得的盛宴。 雖然水面上的殺手時刻威脅著浩浩蕩蕩的洄游大軍,但是華子魚家族每年都義無返顧地沖過河口逆流而上。通過一系列生理分析之后,人們注意到體重大約在半斤以上的華子魚才具有洄游繁殖的能力,而在食物稀少的達里諾爾,它們要長到這個重量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