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津的水源涵養地和“風沙墻”,河北省承德市近年來推動山區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找準政策實施的切入點.
作為京津的水源涵養地和“風沙墻”,河北省承德市近年來推動山區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找準政策實施的切入點、抓住生態建設的關鍵點、選好科學發展的著力點,闖出了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一座充滿魅力的綠色城市正在崛起
承德,一座充滿魅力的綠色城市。目前,該市森林覆蓋率55.8%,森林資源總資產達1216億元,相當于人均在“綠色銀行”存款3.28萬元;全市不僅建成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還建有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在“2012綠動中國”活動中,承德被評為“綠色城市”,2013年被網民推薦為“最中國生態城市”。
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表示,作為京津的水源涵養地和“風沙墻”的承德,把生態建設提到“生命線”的高度,按照“發揮優勢、高點起步、開放創新、綠色崛起”的思路,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試驗區為總抓手,找準政策實施的切入點、抓住生態建設的關鍵點、選好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強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正在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在“生態屏障”建設中,承德人本著“把風沙擋在當地,把凈水送到京津”的情懷,創出一個個“綠色”奇跡
承德北接內蒙古,南連京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據史料記載,由于戰事連年、亂墾亂伐,這里原本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內蒙古渾善達克和科爾沁兩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肆虐的沙塵暴頻頻侵襲京津。2000年春,北京地區甚至相繼發生了12次沙塵暴天氣。
“發展經濟是我們的目標,打造綠水青山同樣重要。”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承德決策者認為,生態建設不僅關系到自身利益,也直接關系到京津生態安全。為此,承德提出既要建設“綠色銀行”,又要為京津構筑“生態屏障”,全力以赴投入生態建設中。
依托“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承德以庫區周圍、風沙前沿、河流源頭等生態脆弱區和環城鎮周圍等生態敏感區為重點,建設了壩上防風固沙林區、北部水源涵養林區、中部水保經濟林區和南部經濟林區等四大林區,明確各分區林業建設方向、發展模式及主栽樹種。
在“生態屏障”建設中,承德人本著“把風沙擋在當地,把凈水送到京津”的情懷,創出一個個“綠色”奇跡。坐落在圍場的全國最大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就是承德人在流沙中植樹、在荒漠上建房,于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植下的112萬畝人工林,這是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變沙漠成綠洲的奇跡。
目前,該林場林地面積已由建場初的20多萬畝增加到110多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由40多萬立方米增加到8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超過80%,被譽為“河之源頭、云之故鄉、花之世界、林之海洋、珍禽異獸之天堂”。
目前,承德已建成5個國家級、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占河北省的50%,被環境保護部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沙化面積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40%,徹底改變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承德坐擁2萬余平方公里的森林,每年向大氣輸送146萬噸清潔氧氣,被譽為“華北綠肺”;全市水資源總量達37.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密云水庫輸水4.7億立方米,占水庫來水量的56.7%,向潘家口水庫輸水17億立方米、占水庫來水量的95%。
“我們要大力發展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壯大那些帶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高端、優質、現代產業,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讓百姓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幸福。”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說。
推動生態建設產業化
承德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思路,把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力促產業培育與循環利用同時發展,科學規劃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銜接
承德市市長趙風樓介紹,該市牢牢抓住生態建設的關鍵點,堅持產業培育與循環利用同時發展,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理念為指導,以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綠色產品為目標,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又提出了發展高端旅游服務、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清潔能源、新材料、食品藥品加工、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八大現代產業。力爭到2020年,把承德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經濟發達、社會和諧文明的生態文明城市。
在產業培育中,承德從根源入手,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思路,把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產業培育與循環利用同時發展,科學規劃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銜接,打造出中草藥、山杏、山楂、食用菌等“七大現代產業集群”。
每到春秋時節,走進“中國食用菌之鄉”——平泉縣,食用菌大棚到處可見,空氣中彌漫著菇香。
據了解,平泉發展食用菌產業,創造出了大量財富。目前,全縣已有食用菌原料林78萬畝,食用菌生產遍布全縣291個行政村,年發展食用菌總量達4億盤(袋)、產值可達35億元,占到當地農業產值的60%。該產業被評為“中國產業聚群品牌50強”之一。
在承德,像平泉發展食用菌的還有承德縣、寬城滿族自治縣。目前,全市年發展食用菌已達7.5億盤(袋)、創產值60億元。該市還不斷加大對食用菌廢料的研究,形成了“刺槐林—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畜禽養殖—沼氣池—沼渣沼液—還田作肥料”的閉合式循環產業鏈,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共贏。
經濟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采訪中,記者獲悉,曾有一個投資30多億元的化工類項目想要在承德落地,卻被拒之門外。
近年來,承德禁止各類污染項目1000多個,關停中小企業400多家,為此減少稅收100多億元。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說,“凡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項目,哪怕一本萬利也堅決一票否決!我們所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GDP,讓承德山青水碧、地綠天藍、城美民富。”
綠滿城鄉皆風景
承德同步謀劃城市轉型與農村發展,把良好的森林、草原、溫泉等生態資源與現代健康產業、高端休閑項目融合起來,強力打造高端文化旅游服務業
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的是城鄉統籌一體化的發展,同步謀劃城市轉型與農村發展,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承德把良好的森林、草原、溫泉等生態資源與現代健康產業、高端休閑項目融合起來,圍繞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壩上森林草原、金山嶺長城等五大精品板塊,強力打造高端文化旅游服務業。
站在新的起點上,承德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國有林場投入的機遇,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再造三個塞罕壩,進一步提高國土綠化水平,大力發展生態體驗型旅游經濟。預計到“十二五”期末,承德全市將開發森林公園景區景點達200個以上,年接待能力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億元;目前,全市已建成旅游鄉鎮72個、旅游村182個,年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8億元。
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的鷹手營子礦區,近年來一手抓經濟轉型,一手抓生態建設,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和綠化美化工程,坡地發展以板栗、山楂等為重點的林果業,平地發展以食用菌、設施蔬菜為重點的菌菜業,努力培育新型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
目前,鷹手營子礦區森林覆蓋率達65.68%,形成了以設施農業、果品加工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由采煤為主的黑色產業向以食品為主的綠色產業轉變,促進城鄉發展“靚麗轉身”。
讓綠色延伸到城鄉的每一個角落。承德在市區大力實施濱水新城、景觀打造、灤河水景觀建設等重點環境美化創建工程,按照“有山有水、真山真水、顯山露水、美山擴水”的建設思路,在城區周邊規劃建設了佟山、羅漢山、富麗等48處山體生態文化主題公園;全市建成橡膠壩73道、形成水面面積1092平方米。湖光山色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承德市市長趙風樓介紹,2013年承德實施了以“冰雪嘉年華”為代表的重點文化旅游項目達43個,精心策劃了旅游節會活動10余次,全年共接待游客240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6%和31%。
按照規劃,到2015年,承德力爭接待游客3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億元以上。承德正向著“華北最優、全國一流”的生態旅游名城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