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間文化的遺傳信息十分豐富。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這個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間文化的遺傳信息十分豐富。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這個民族的飲食特點與飲食習慣,這種特點與習慣又肯定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這個民族的血統、生存歷史和生存環境。
蒙古民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畜牧業給他們提供了肉、奶、皮毛等原料,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民族充分利用這些來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智慧吸引了很多世界上的學者的興趣并到今天它的魅力不減甚至為了解開這個謎蒙古學學者把蒙古飲食文化作為蒙古學的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在歷史中,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時軍隊的后勤補給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為什么蒙古民族一日三餐以肉為主而不食蔬菜卻身體非常健康強壯呢?!等很多問題會在我們的頭腦中閃現。適合游牧民族的自然環境、游牧經濟、適合自然規律的生活習俗、優秀的飲食加工技術及經驗造就了蒙古民族光輝燦爛的飲食文化。讓我們一一去領略其中的奧妙吧!
奶食-在蒙語中稱\\"查干意德(ChagaanYidee)\\",意為白色的食品,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樣潔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獎賞。牧民有誰不慎撒了奶子,就會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額頭上,說一聲\\"啊唏,折福了"。若是掉了塊肉,或許就隨手就給了貓狗。
蒙古民族的食品之首便是奶食。奶食也被本民族視為珍品,每逢拜年、祝壽、招待賓客、喜慶宴會等首先以品嘗奶食、敬獻奶酒為最美好的祝愿,這是一種神圣的禮節。客人即使七八十歲,大過主人幾倍,也要跪接盛滿乳汁的銀碗,不是給主人跪,是給乳汁跪。另外,如迎送遠征的親朋也要予以嘗奶、敬獻奶食,以示祝愿。每逢祭奠袞山神、敖包、蘇麗德的時候,也要用新擠的鮮奶向上天和圣主祭酒。可見奶食品對蒙古民族的生活當中是多么的重要。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質、油脂、微量元素,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增強免疫力,有著強壯、保健作用
在史實資料\\"蒙古秘史""馬克波羅游記"當中都有蒙古民族加工制作奶食品的記錄,可見蒙古民族很早就開始食用奶食品。滿清時期,察哈爾旗群也是為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由察哈爾的各旗牧群比較多,沒有服役之權只以經營放牧皇室畜群為職業。當時的"查干呼日德\\"(奶豆腐)就專為宮廷進貢的奶食品。現在的河北省張家口壩北的張北一帶便是某些旗群放牧的地方。在奶食品加工中,集中凝結著蒙古民族辛勤勞動之汗水和高超的智慧、技藝。因蒙古民族各部落之間地域和習慣有所差別,所制作的奶食品品種豐富、名目繁多,各地做法千姿百態,名稱也不統一,但很多方面也大同小異。
奶食有鮮奶、奶皮子、酸奶、黃油、酸馬奶、哲嘿、奶豆腐、塔日格、奶酪、奶酒等等。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后,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
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后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
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干就是奶皮子。
4、奶豆腐有兩種做法:將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經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壓榨成為酸奶豆腐;另一種是,將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將上面一層“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鍋中煮沸將酸奶湯拋出,經多次攪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種型塊,然后切成長條或小放塊,在太陽下吹曬、晾干,即成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5、奶酪通常做法是:將黃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熱處,待其發酵、沉淀,把沉淀下的粉塊裝入布袋壓榨,捏成各種形狀,晾干后即成奶酪。
6、奶果子。以白面和鮮奶糖混起來,做成餅或其他形狀,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為牛奶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純香味,營養豐富,最為貴重,吃用時,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貴賓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歷史悠久,別具一格。
壩上的云 徐剛
2013年1月21日